中醫醫德思想的源泉

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以「兼愛」為核心的墨家道德原則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眾生」的教義,在中醫藥領域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歷史上醫出於儒,醫儒相通,「醫乃仁術」與「仁者愛人」如出一轍,說明醫家與儒家有著共同的倫理道德觀念和人文精神傳統。《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墨子·經說》:「仁,仁愛也。」《素問·寶命全形論》:「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孝經》:「天地之性人為貴。」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人命至重,貴於千金。」表達出對人的生命、價值、權利的尊重和肯定。范仲淹云:「不為良相,願為良醫。」朱丹溪云:「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古代儒生與醫生都有「惠民濟世」的思想,認為以仁愛之心治理朝政,可平天下,以仁愛之心救助患者,則可將愛心傳播到天下的百姓中,使家庭和睦,人倫有序,從而達到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這種對人的生存、處境和幸福的關懷以及對人類理想社會的追求,在古代醫家的觀念中佔據著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地位,治病、救人、濟世三位一體,不可分割。如《靈樞·師傳》:「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所終時。」《備急千金要方·診候》:「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本草綱目·序》:「夫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因此,雖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醫生的社會地位並不高,但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自覺的敬業精神仍然促使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投身醫學事業,為黎民百姓的醫療、保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作為仁術,傳統中醫藥特別強調醫生個體的道德品質修養,甚至將醫生的道德作為行醫的首要條件。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從業務技術和醫德修養兩方面對醫生的職業道德進行了規範和要求,指出作為一名「大醫」,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要堅持不懈地刻苦鑽研,同時,還應當身懷「救濟之志」,其中說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峻,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集中而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不僅被後世的醫家奉為圭臬,而且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因而成為傳統中醫藥倫理學思想的重要基礎,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