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改錯》版本及王氏族譜

王清任(1768年6月30日——1831年3月29日)河北省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人。字勳臣。青年時曾 「納粟捐千總」,獲「武庠生」銜,未入行伍。二十歲許學醫,終成醫林巨擘。清任晚年將其一生醫學理論與治驗收於《醫林改錯》,撰成中醫不朽經典,影響巨大而深遠。

《清史稿·藝術傳》記載:清代醫學,多重考古。當道光中,始譯泰西醫書,王清任著《醫林改錯》。以中國無解剖之學,宋元後相傳臟腑諸圖,疑不盡合,於刑人時,考驗有得,參證獸畜。未見西書,而其說與合。光緒中,唐宗海推廣其義,證以《內經》異同,經脈奇經各穴,及榮衛精氣,為西醫所未及。著《中西匯通醫經精義》,欲通其郵,而補其闕,兩人之開悟,皆足以啟後者。

《醫林改錯》上下兩卷。王清任親臨墳塋義塚觀察亡兒臟腑,或實地觀察刑後人體器官,「訪驗四十二年,方得的確,繪成全圖」,糾正前人臟腑訛誤圖說多多。他感歎道:「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據《內經》、《傷寒論》等諸古典醫學理論,結合他豐富的臨床實踐以及所考臟腑實況,創製若干療效顯著方劑。《醫林改錯》知非子序云:「上捲著五十種血瘀之症,以三方治之;下卷論半身不遂,以一方治之,並審出未病以前四十種氣虛之形症,非細心何能至此!」此四方指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補陽還五湯,至今猶為廣大中醫學家頻繁使用。

《醫林改錯》是王清任臨終前成熟著作。該書於1830年初刻於北京隆福寺三槐堂書坊,次年王清任逝世,歸葬故土鴉鴻橋河東村。三槐堂本為後世一切翻刻本祖本。

《醫林改錯》初刻本印數不多,今藏三槐堂本者有:北京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凡十一家圖書館。三槐堂本已成難得一見之善本。

玉田縣是王清任故鄉,故鄉人民景仰他,愛戴他,對《醫林改錯》十分珍愛。今知王清任五世孫王長貴先生藏有一部,視如拱璧。

在《醫林改錯》版本史上,有一部民間翻刻本非常值得關注。今發現玉田縣宋家鋪萬順堂於宣統元年(1909年)翻刻《醫林改錯》。萬順堂是清末玉田縣宋家鋪宋宗密、宋宗宜弟兄倆合辦的刻書坊,萬順堂本從無任何圖書目錄著錄。宣統年間是中國內憂外患最為嚴重的歷史時期,文化事業受到嚴重摧殘。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載,1909年全國僅有仁記書莊一家翻刻《醫林改錯》,現藏河南中醫學院圖書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醫學研究所圖書館、湖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和廣東中山圖書館。而在此時,萬順堂翻刻《醫林改錯》以傳播中醫藥科學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萬順堂本距今已102年,已成孤本,尤為令人刮目視之。

欲知其人,需知其世。「世」就是所考之人的時代背景與生活環境。研究王清任,當知他的家族世系和他生活時代的特點。據考,王清任家族世系譜今存三部:第一部《玉田王氏家族譜》修於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年),宣紙工楷,高32.5厘米,寬22厘米,保存完好。前面為主修者王作肅所撰《王氏族譜序》,譜末是王氏家傳。第二部《玉田王氏家族譜》修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續修者為王應純。譜前為王應純所撰《重修族譜序》,全譜136頁,保存完好。第三部《玉田王氏族譜》重修於1924年,由王慶春、王慶新、王善會合修。寬24.5厘米,高22厘米,近似正方形。藍布封面,左上方楷書「玉田王氏族譜」,中間楷書「民國十三年二月重修」,兩行字均以紅紙襯底。王清任為王氏家族九世嗣,無出。詳考文字見《王清任研究集成》所收李作仁《有關王清任的三部世系族譜》。

王清任生活在清代乾嘉考據學鼎盛時代,他的家庭是個小康之家,少年受過較好文化教育,在這樣文化背景下,他有條件走上考古的樸學之路——即考據學之路。《清史稿·王清任傳》說「清代醫學,多重考古」。但是他未步入文獻考據,而是投入人體臟腑實相的考察,「未見西書而其說與合」,開闢出一條新的醫學研究之路,對中西醫學匯通派代表人物唐宗海(字容川,1847年~1897年)產生重要影響。唐容川撰《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又名《中西醫判》、《中西醫解》、《中西醫學入門》)曾參照《醫林改錯》。

《左傳》云:「仁人之言,其利溥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和他留下來的嘉言懿行,溥利後世,嘉惠後人無窮。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