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椒

【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Zhu Ye Jiāo

【別名】狗花椒(《中國中部植物》),花胡椒、搜山虎(《廣西中獸醫藥植》),野花椒(《杭州藥植志》),臭花椒、三葉花椒、山胡椒、玉椒(《湖南藥物誌》),山花椒、雞椒(《浙江天目山藥植志》),白總管、萬花針(《江西草藥》),巖椒(《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竹葉椒的果實。

【原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4米。枝暗紫色,有對生的皮刺,老枝上的刺基部木栓化,暗灰褐色。單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無毛,具寬翼和皮刺;小葉3~9,對生,無柄或具極短的柄;小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稀為卵形,長5~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小圓齒,紙質,兩面無毛而疏生透明腺點,主脈上具針刺,側脈不明顯。聚傘狀圓錐花序腋生;花小,青綠色;花被片6~8,三角形或鑽形;雄花具雄蕊6~8,藥隔頂部有腺點1顆;雌蕊心皮2~4,通常1~2個發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紅色,表面有突起的腺點,果皮薄。種子黑色,光澤,直徑3~4毫米。花期3~5月。果期6~8月。

本植物的根皮或根(竹葉椒根)、葉(竹葉椒葉)亦供藥用,另洋專條。果皮在浙江、江蘇、廣西、湖南等地作土花椒使用,參見花椒條。

【生境分佈】生於低山疏林、灌叢中及路旁。分佈我國東南部和西南各地。

【化學成份】果實含揮發油。莖含木蘭花鹼0.02%、竹葉椒鹼0.01%。

【性味】

辛,溫。

1《貴州民間藥物》:味辛,性溫。

2《江西草藥》:性溫,味辛,有小毒。

3《四川常用中草藥》: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蟲腹痛,牙痛,濕瘡。

1《廣西藥植名錄》:行氣消腫,祛風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2《江西草藥》:散寒止痛,解蛇毒。

3《四川常用中草藥》:散寒,行氣,殺蟲,祛風。治胸腹冷痛,蛔蟲肚痛,風寒牙痛,濕毒癢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服,每次0.5~1錢。外用:煎水洗。

【附方】

1治胃痛、牙痛:竹葉椒果一至二錢,山姜根三錢。研末,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2治痧症腹痛:竹葉椒果三至五錢,水煎服;或研末,每次五分至一錢,黃酒送服。(《江西草藥》)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