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

【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1.《開寶本草》:榛子,生遼東山谷。樹高丈許,子如小栗,行軍食之當糧,中士亦有。鄭注《禮記》雲,榛似栗而小,關中廊坊甚多。

2.《本草圖經》:桂陽有榛而叢生,實大如杏子,中人皮子形色,與栗無異也。

3.《綱目》:榛樹,低小如荊,叢生。冬末開花如櫟花,成條下垂,長二、三寸;二月生葉,如初生櫻桃葉,多皺紋而有細齒及尖;其實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實,實如櫟實,下壯上銳,生

【拼音名】Zhēn Zi

【別名】槌子、山反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樺木科植物榛、川榛、毛榛的種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2.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 Var. Surchue-nensis Franch.3.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後及時採摘,曬乾後除去總苞及果殼。

【原形態】

1.灌木或小喬木,高1-7m。樹皮灰色;枝條暗灰色,無毛,小枝黃褐色,密生短柔毛及疏生長柔毛。葉柄長1-2cm;葉片圓卵形至寬倒卵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凹缺或截形,中央有三角狀突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中部以上有淺齒,上面幾無毛,下面沒脈有短柔毛,側脈5-7對。雄花序2-7排成總狀,長約4cm,花藥黃色。果單生或2-6簇生;果苞針形,具細條稜,外面密生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上部淺裂,裂片三角形,邊緣幾全緣;果序梗長約1.5cm,密生短柔毛。堅果近球形,長7-15mm,微扁,密被細絨毛,先端密被粗毛。花期4-5月,果期9月。

2.本變種與榛的區別在於:葉片橢圓形、寬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尾狀;花藥紅色;果苞裂片的邊緣全緣,很少有鋸齒。花期3-4月,果期10月。

3.本種與前兩種的區別在於:灌木;葉的邊緣具粗鋸齒,中部以上淺裂,基部兩側近於對稱;果苞管狀,在堅果上部縊縮,較果長2-3倍,外面被黃色剛毛並兼有白色短柔毛,上部淺短柔毛,上部淺裂。堅果先端具小突尖,外被白色絨毛。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200-1000m的山地陰坡灌叢中。

2.生於海拔200-2500m山地林中。

3.生於海拔400-1500m的山坡灌叢或林中。

資源分佈:1.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等地。

2.分佈於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3.分佈於東北及河北、山西、甘肅、山東、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果仁含碳水化物16.5%,蛋白質16.2-18%,脂肪50.6-77%,灰分3.5%。另含16種氨基酸,其中精氨酸(arginine)含量最高,其次為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酪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

【性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潤肺止咳。主治病後體弱;脾虛洩瀉;食慾不振;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

【附方】治病後體虛,食少疲乏: 榛子二兩,山藥一兩,黨參四錢,陳皮三錢。水煎服。 (《寧夏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崔禹錫《食經》:食之明目,去三蟲。

2.《日華子本草》:肥白人,止饑,調中,開胃。

3.《開寶本草》:主益氣力,寬腸胃 ,令人不饑,健行。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