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欖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烏欖,皮黃黑色,肉白有文,層疊如海螵蛸狀,酒筵中以為豆食品。《綱目》主治所載,悉言白欖,即今常食之青果,又所載欖仁可治吻燥者,亦指青果核中仁而言,非指烏欖仁也。按《粵志木語》橄欖有青、烏二種,閩人以白者名青果,粵中止名白欖,不曰青果也。烏欖子大肉厚,以溫水泡軟,俟紫脂浮起溢出,乃可食,水冷則生膠,熱則肌膚反實,故必溫水之和,乃醇其性。

【拼音名】Wū Lǎn

【英文名】Black Olive

【別名】木威子、烏橄欖、黑欖。

【來源】

藥材基源:為橄欖科植物烏欖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arium pimela Leenh.[Pimela nigra Lour.;Canarium pimela Koenig]

采收和儲藏:8-9月果實成熟時采收。

【原形態】烏欖 常綠大喬木,高10-16m。有膠粘性芳香的樹脂。樹皮灰褐色,平滑;小枝褐綠色,無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30-65cm;小葉15-21枚,革質,長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5-15cm,寬3.5-7cm,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偏斜,全緣,上面有光澤,無毛,下面平滑;網脈兩面均明顯。花兩性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花序腋生,為疏散的聚傘圓錐花序,長於復葉;萼杯狀,3-5裂,在雄花中長約2.5mm,在雌花中長3.5-4mm;花瓣在雌花中長約8mm;雄蕊6,著生於花盤邊緣,長不超過花冠;雌蕊無毛,在雄花中不存在,子房上位,通常3室。核果卵形至橢圓形,略呈三角形,長3.5-4.5cm,寬1.5-2cm,成熟時紫黑色,表面平滑,核木質,兩端鈍,內有種子1-2顆;不肯定適度退化。花期4-5月,果期5-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40-1280m的平原、丘陵、山地雜木林中,常有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核果呈卵狀長圓形,長26-32mm,逕15-17mm。表面棕褐色。果核長紡錘狀腰鼓形,長22-26mm,逕9-10.4mm。兩端銳尖,表面淺褐色,凹凸不平,具3條明顯的縱稜紋,細稜間又各具不甚明顯的粗稜。先端具3個眼點,每一眼點兩側各具一弧形細縱溝,直達種子中下部,2條細溝向相反方向彎曲。以粒大、均勻、飽滿者為佳。

【性味】酸;澀;性平

【歸經】脾;肺經

【功能主治】止血;利水;解毒。主治內傷吐血;咳嗽痰血;水腫;乳癰;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心中惡水,水氣。

2.《生草藥性備要》:止血。

3.《本草求原》:功近橄欖。

4.《嶺南採藥錄》:火鍛存性,止血化痰。少鹽漬之,名欖鼓,乳癰初起,煎水洗之可消。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