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白芍--《中國藥典》

【拼音名】 Bai Shao

【英文名】 RADIX PAEONIAE ALBA

【別名】芍葯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乾燥根。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頭尾及細根,置沸水中煮後除去外皮或去皮後再煮,曬乾。

【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5~1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

微苦、酸。

【鑒別】

(1) 本品粉末黃白色。糊化澱粉團塊甚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1~35μm,存在於薄壁細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數個簇晶。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20~65μm。 纖維長梭形,直徑15~40μm,壁厚,微木化,具大的圓形紋孔。

(2)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醚50ml,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取濾液10ml,蒸乾,加醋酐1ml 與硫酸4~5滴,先顯黃色,漸變成紅色、紫色,最後呈綠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搖5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芍葯甘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1mg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

【炮製】

白芍:取淨白芍片,鍋內炒至微黃色。

白芍:取淨白芍片,用黃酒噴灑均勻,稍潤後放鍋內炒至微黃色。(每100斤用黃酒10斤)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用於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 6~15g。

【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摘錄】《中國藥典》

白芍--《*辭典》

【出處】《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 Bai Shao

【別名】金芍葯(《安期生服煉法》),白芍(《藥品化》)。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芍葯(栽培種)的根。夏、秋採挖已栽植3~4年的芍葯根,除去根莖及鬚根,洗淨,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發軟,撈出曬乾。

【原形態】

芍葯(《詩經》),又名:離草(《韓詩》內傳),余容、其積,解倉(《吳普本草》),可離(崔豹《古今注》),犁食、鋋(《別錄》),沒骨花(《胡本草》),婪尾春(《清異錄》),將離(《綱目》)。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回3出復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花甚大,單生於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厘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藥黃色;心皮3~5枚,分離。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花期5~7月。果期6~7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性狀】

乾燥根呈圓柱形,粗細均勻而平直,長10~20厘米,直徑1~1.8厘米。表面淡紅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顯的縱皺及鬚根痕,栓皮未除盡處有棕褐色斑痕,偶見橫向皮孔。質堅實而重,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或微帶棕色,木部放射線呈菊花心狀。氣無,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長、勻直、質堅實、粉性足、表面潔淨者為佳。

主產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東、貴州、湖南、湖北、甘肅、陝西、河南、雲南等地亦產。浙江產者,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最佳;安徽產者稱為亳白芍,產量最大;四川產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產昆亦大。

芍葯名稱,初載《本經》,從陶弘景開始,分為白芍葯、赤芍葯兩種。目前藥材,白芍葯多為栽培種,赤芍葯則多為野生種,但在個別地區,如陝西所產的寶雞白芍,亦系野生種而作為白芍使用者。根條細瘦彎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鬚根痕較多,質松,粉性小,斷面射線不明顯,品質為次。

【化學成份】

根含芍葯甙、牡丹酚、芍葯花甙,苯甲酸約1.07%、揮發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β-谷甾醇和三萜類。另四川產者含一種酸性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花含黃芪甙、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多量沒食子鞣質(10%以上)、除蟲菊素0.13%、13-甲基十四烷酸、β-谷甾醇、廿五碳烷等。葉含鞣質。

【藥理作用】有抗菌作用。

【炮製】

白芍: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曬晾,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乾燥。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黃酒噴淋均勻,稍潤,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黃酒10斤)

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晾乾。土炒白芍: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取出,篩去土,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伏龍肝細粉20斤)

1《雷公炮炙論》:"凡(白芍葯)採得後,於日中曬乾,以竹刀刮上粗皮並頭土,銼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乾用。"

2《本草蒙筌》:"(白芍葯)酒浸日曝,勿見火。"

【性味】

苦酸,涼。

1《本經》:"味苦,平。"

2《吳普本草》:"桐君:甘,無毒。岐伯:鹹。李氏:小寒。雷公:酸。"

3《別錄》:"酸,平微寒,有小毒。"

【歸經】

入肝、脾經。

1《品彙精要》:"行手太陰、足太陰經。"

2《本草經疏》:"手足太陰引經藥,入肝、脾血分。"

【功能主治】

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1《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2《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3《藥性論》:"治肺邪氣,腹中疞痛,血氣積聚,通宣臟腑擁氣,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臟,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4《唐本草》:"益女子血。"

5《日華子本草》:"治風補癆,主女人一切病,並產前後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治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

6《醫學啟源》:"安脾經,治腹痛,收胃氣,止瀉利,和血,固腠理,瀉肝,補脾胃。"

7王好古:"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8《滇南本草》:"瀉脾熱,止腹疼,止水瀉,收肝氣逆疼,調養心肝脾經血,舒經降氣,止肝氣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注意】

虛寒腹痛洩瀉者慎服。

1《本草經集注》:"須(一作』雷』)丸為之使。惡石斛、芒消。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2《本草經疏》:"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洩,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3《藥品化義》:"疹子忌之。"

4《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禁用。"

【附方】

1治婦人脅痛:香附子四兩(黃子醋二碗,鹽一兩,煮干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葯。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無時服。(《朱氏集驗醫方》芍葯湯)

2治下痢便膿血,裡急後重,下血調氣:芍葯一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檳榔、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炒),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二錢半。上細切,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素問病機保命集》芍葯湯)

3治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三兩,芍葯一斤,茯苓四兩,白朮四兩,澤瀉半斤,芎藭半斤(一作三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芍葯散)

4治產後血氣攻心腹痛:芍葯二兩,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芍葯湯)

5治痛經:白芍二兩,乾薑八錢。共為細末,分成八包,月經來時,每日服一包,黃酒為引,連服三個星期。(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6治婦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葯三大兩,乾薑半大兩。細銼,熬令黃,搗下篩.空肚,和飲汁服二錢匕,日再。(《廣利方》)

7治金創血不止,痛:白芍葯一兩,熬令黃,杵令細為散。酒或米次下二錢,並得。初三服,漸加。(《廣利方》)

8治腳氣腫痛:白芍葯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歲時廣記》)

9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葯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驗後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