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陰陽五行學說」看中醫汲新能力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而真正把陰陽五行上升為學說,則是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們。因他們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廣泛將它應用於社會各個領域而得名「陰陽家」,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為先秦學派之一。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像,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最早在神農時期,人們就有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日月(陰陽)升降為標準的作息經驗。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賢哲們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用其來解釋自然現象、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如《管子·乘馬》稱「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道德經·四十二》謂「萬物負陰而抱陽」, 《周易·系辭》稱「一陰一陽之謂道」,《春秋繁露·陰陽義》中的「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等。

《尚書·洪範》中稱:「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於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範疇系統。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與《尚書》同時期的著作《國語》則提出了五行「相雜」而構成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日月變遷,世運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可以看出,春秋戰國之前,陰陽五行的概念和應用已經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廣泛涉及,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陰陽家鄒衍們的歸納、總結下形成了新的陰陽五行學說模式。而在春秋戰國之前,中醫基本處在經驗醫學階段,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理論體系也還十分不成熟,所以這時的中醫既不能入「流」,更不能成「教」。鄒衍的陰陽五行學派形成後,陰陽五行學說才逐漸被運用於醫學領域,使抽像的哲學與具體的醫學相結合,使其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醫學思辯內涵,中醫學也才名正言順地在中國傳統文化科技史上獨立樹起了一幟。

醫學是一門複合型學科,不可能脫離其他學科的養分和成果而獨立發展。即使在今天,西醫學如果不享用現代物理、化學、生物等等學科的成果,也是寸步難行的。從中醫理論的形成也印證了這一規律,中醫理論中除吸收了陰陽家的理論外,還吸收了很多儒家、道家、墨家、農家和兵家的理論,而這正是中醫的長處所在,它不像其他流派,互相詰難,其理論很難揉和在一起。中醫卻能集合各家之長,只要對醫家說理有幫助,對病人康壽有好處,就能通過醫家們的理解、釋譯、接受和創造性的的轉化,使其成為自己的理論,皆能為我中醫所用,最後成為「不流不教,自成一家」的醫家,傳統中醫的極大包容性和汲新能力,最終使其成為了中國科技史上一顆最為璀璨的明珠。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