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中醫把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看成重要致病因素,認為這七種過度的情緒變化,可引起人體臟腑功能失調,稱為氣機紊亂,所謂「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古代醫家不僅認識到精神狀態與發病密切相關,而且對預後也有巨大影響,強調「精神內傷,身必敗亡」。過分強烈的情緒變動,也常是引起猝死的重要誘因。高血壓病人突然暴怒,誘發中風,因腦出血而驟死並非少見。心臟病患者在過分激動時,也可能驟然死亡。

精神內傷可致病,調養精神則可防病。中醫認為不應讓精神過分耗散,而應讓它內守。,要避免過度精神波動,盡量減少憂思鬱怒,經常保持情緒穩定,樂觀自在,使心情處於恬靜狀態,這樣能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氣機調暢,疾病就難以發生。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指出:「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就是內無所蓄;「惔」就是外無所逐;「虛無」是虛極靜篤,致於自然的意思。「恬惔虛無」實即摒除雜念、暢遂情志、神靜淡泊,保持「靜養」之意。

精神內守,有利防病去疾,抗衰防老。《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而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不幹那些損人利己的事,不貪不義之財,不做傷天害理的勾當,自然心靜神安。神氣清淨內守,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邪不能害,自可益壽延年。

如果不注意調養精神,心術不正,挖空心思為自己謀算,處心積慮聚斂財富,或貪污受賄,或巧取豪奪,或謀財害命,就必然精神內傷,喪志折壽。他們做了「虧心事」,必然會白天於心不安,夜晚惡夢纏身,總害怕有一天「被捉」,心境常處於緊張、自責、懺悔、恐懼狀態。這一系列的精神負擔和異常情緒,必然會影響人的正常生理代謝,降低免疫功能,正氣衰憊,百病叢生。

要想達到精神內守,應做到「四不」。一不貪得。做人要戒貪慾邪念。只有甘於淡泊,沒有過多貪求,才能神安氣定,體健壽高。二不患失。對於個人地位的高低,榮譽的大小,報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隨遇而安,則對健康十分有益。只有做到既「不以一得為喜」,也「不以一失為憂」,就能保持心境安靜。三不動情。面對不順心、不如意之事,既要從容面對,又要自我克制,自我調適,自我解脫。無煩惱所困擾,則精神輕鬆,免疫力高,病魔便會退避三舍。四不小氣。要改掉自私的毛病,心胸寬廣,寬以待人,寬以容人,凡事應該看得遠點,想得通點,想得開點,不要事無鉅細都「往心裡去」。一個人如能諒人之過,念人之功,助人之短,揚人之光,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友愛,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如魚得水,稱心如意,則心靜神安,災病不生,福壽永存。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