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長津治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由胸廓、肺和肺動脈血管的慢性病變引起的肺循環阻力增高,肺動脈高壓,進而使右心室肥厚、擴張,甚至發生右心衰竭的心臟病。肺心病臨床多見喘息氣促、咳嗽、咯痰、心悸、水腫、胸悶腹脹、唇甲紫紺等症狀,重者可出現昏迷、喘脫等危證。本病在我國發病率較高,患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多由慢性支氣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發展而來;急性發作以冬、春季多見,呼吸道感染常為急性發作的誘因。本病屬於中醫「肺脹」的範疇,現已規範稱「肺心病」。

辨治方藥

中醫認為,肺心病的發生,主要為肺病日久,痰氣壅滯,導致心脈瘀阻,肺心同病。對本病的辨證論治,一般主張分為寒飲束肺、痰熱壅肺、痰瘀阻肺、陽虛水泛、肺腎氣陰兩虛、痰蒙神竅等6型進行。

從臨床實際觀察,本病就診時,多表現為如下兩種情況:

1.心肺功能衰竭:主要表現為心悸,氣促,胸悶,上腹脹滿,水腫,紫紺,脈細數無力,或結代。多屬陽虛不化水飲、痰瘀阻塞心肺證。治宜溫陽利水、滌痰化瘀。

基本方藥:制附片10克~15克,茯苓30克,白朮、赤芍各12克,葶藶子15克~30克,桂枝、桃仁各10克,炙甘草6克,生薑5片。方中主以附子、桂枝、生薑,溫陽化飲、強心通脈;輔以茯苓、白朮健脾利水;佐以葶藶瀉肺逐飲、滌痰定喘,桃仁、赤芍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臨床辨證加減:氣虛明顯者,選加黨參、紅參;腎氣虧損而吸氣困難者,選加熟地、山茱萸、五味子、蛤蚧等;有陰虛見證者,去桂枝或減其量,加麥冬、太子參、五味子;痰多者,選加法半夏、陳皮、制南星、竹瀝等;水腫顯著者,選加麻黃、桑皮、大腹皮、漢防己、車前子等;瘀血證顯著者,酌加水蛭,研末送服。

2.並發感染:臨床表現,除了有不同程度的前述心肺功能衰竭證外,尚有畏寒,發熱,頭身疼痛,脈浮等表證及咳喘加劇,痰涎增多,咳逆倚息等症,屬外邪引發伏痰內飲證。臨床可分為寒、熱兩類證型。

外寒內飲證:咳喘倚息,痰涎量多而清稀,畏寒,頭身疼痛,或有發熱,舌質淡或淡紫色,苔白,脈弦或浮緊。治宜解表宣肺、溫化痰飲,予小青龍湯加石膏:

麻黃6克~10克,桂枝、白芍、法夏各10克,乾薑、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生石膏15克~30克。

小青龍湯是以治療內有宿飲、外感風寒證而著稱的經方,這裡再加石膏,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是本病痰飲內伏日久,多生鬱熱,宜清透;二是生石膏性寒涼而降,味甘辛能透,配伍麻黃,既增其宣降肺氣、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本方溫熱太過之弊,經臨床驗證,療效也比較可靠。

痰熱壅肺證:咳喘氣粗,胸滿煩悶,不能平臥,痰黃稠或白黏難咯出,身熱,口渴,尿黃便干,舌暗紅,苔黃,脈弦滑或數。治宜清熱化痰、宣肺平喘,予自擬宣肺清痰飲加味:

麻黃、甘草各6克,杏仁、陳皮、法半夏、蘇子各10克,桑白皮、茯苓、葶藶子各15克,蒲公英、虎杖各30克。

驗案

胡某某,男,36歲。患者自6歲起即反覆發作咳喘,一直未徹底治癒,近3年來咳喘加重,並伴有心悸、水腫,經西醫綜合醫院診斷為「肺源性心臟病」。近因咳喘、心悸加重並雙下肢水腫,轉來我院。入院檢查診斷為「肺心病並心衰」,經用青黴素、氨茶鹼、速尿等藥物治療2天,未見緩解而請余會診。刻診:心悸,咳喘,胸悶氣促,呼多吸少,張口抬肩,不能平臥,面唇青紫,雙下肢浮腫,舌紫暗,苔灰帶黑,脈沉細。診為腎陽不足、水瘀內阻,予以真武湯加減:附子10克,茯苓、白朮、生地各15克,赤白芍各12克,丹參20克,乾薑、炙甘草各6克,囑其濃煎頻服,在1天半時間內服完2劑中藥,配合低流量間歇給氧,停用其他西藥。服2劑藥後,氣喘大減,已能平臥,小便增多,下肢水腫消去大半,停止給氧,繼予上方加麥冬續服6劑後,諸證悉平而出院。

預防與調護

1.戒煙限酒,科學安排飲食起居,堅持適度運動。

2.氣候驟變時及寒冷季節,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受涼感冒。

3.改善環境衛生,加強勞動保護,避免粉塵和刺激性性氣體對呼吸道的危害。

4.積極有效的防治呼吸道疾病,及時控制感染。

5.加強心理護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鼓勵患者用力咳嗽,幫助其翻身、拍背,促使排痰。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