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證的病機

  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又見於《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通常認為,「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為小青龍湯證之病機。如陳蔚在《長沙方歌括》中指出:「此傷寒太陽之表不解而動其裡水也。麻、桂從太陽以祛表邪,細辛入少陰而行裡水,乾薑散胸前之滿,半夏降上逆之氣,合五味之酸、芍葯之苦,取酸苦湧洩而下行,即欲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緩之者,令藥性不暴,則藥力周到,能入邪氣水飲互結之處而攻之。凡無形之邪氣從肌表出,有形之水飲從水道出,而邪氣水飲一併廓清矣。」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可解讀為既有「傷寒表不解」,又有「心下有水氣」。也可解讀為「傷寒表不解」的原因是「心下有水氣」。後一種解讀強調了本證中的重點在於「心下有水氣」。從臨床角度來看,這兩種解讀都是可行的。

  水氣,方有執在《傷寒論條辨》中指出:「水氣,謂飲也。」成無己在《註解傷寒論》中直接稱為「心下有水飲」。張志聰在《傷寒論集注》中指出:「《經》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水氣即寒水之氣而無形者也。」當代醫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劑學》中用「從化」理論作解:「大青龍乃治太陽從標氣,郁而化熱。本方是從太陽本氣,郁而化水……仲景條文,水氣二字須著眼。蓋氣鬱化水,而尤未甚,故曰水氣。」從臨床角度來看,水氣可以理解為我們通常所說的「寒飲」。

  心下,通常我們理解為胸膈下之胃脘部。「心下有水氣」,顯然「心下」是水氣所停部位。那麼,本證之水氣是停於胃脘部?張志聰在《傷寒論集注》中說:「水氣逆於心下,故乾嘔。」從乾嘔這一症狀反推,張志聰認為心下應該是胃脘部。《傷寒指掌》中邵評:「發熱無汗是表不解,乾嘔而渴是水氣為患,飲寒相搏,逆於肺胃之間也。」此注認為水飲停於肺胃之間。《醫宗金鑒》認為:「太陽受邪,若無水氣,病自在經;若有水氣,病必犯府。病府,則膀胱之氣化不行,三焦之水氣失道……小青龍湯外發太陽之表實,內散三焦之寒飲……」此注中水氣停留部位是三焦。日人館野健認為,古人對心下有水氣的思想是從鼻涕、喘咳、咳痰(稀薄水樣、黏液性的)、心窩部振水音建立起來的綜合性病理觀。這種解釋足具新意,但已屬個人的超常發揮了。

  當然,很多注家採取了迴避策略,不明言心下究竟為何處,只是用一「裡」字概括。於是「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就被解讀為我們通常所說的「表寒裡飲」。 成無己在《註解傷寒論》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心下」在何處,但從其以「形寒飲冷則傷肺」來解讀小青龍湯證可知,水氣所停部位當然是肺。

  從臨床角度來看,如以八綱解讀六經,水氣所停部位在裡,小青龍湯證的病機為表寒裡飲;如以臟腑經絡解讀六經,水氣所停部位在肺,小青龍湯證的病機是風寒外感,寒飲停肺。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