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痛經的中醫治療

功能性痛經是在月經來臨時,經前、經期、經後發生週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以致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稱痛經。可分為功能性痛經和器質性痛經兩種,前者常始於月經初潮或初潮不久,又稱原發性痛經,後者可由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子宮肌瘤或宮內節育器等引起又稱繼發性痛經。中醫學認為多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不同病因,並與素體及經期、經期前後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

病因病理

其病機主要是在此期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礙,以致「不通則痛」:或沖任、胞宮失於濡養,不榮而痛。其病位在沖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為痛。其所以隨月經週期發作,是與經期沖任氣血變化有關。

現代醫學認為多與以下因素有關:

1、宮因素:子宮頸管狹窄、子宮過度傾曲,都可使經血流通不暢,造成經血瀦留,從而刺激子宮收縮,引起痛經。子宮發育不良時,子宮肌肉與纖維組織比例失調,產生不協調子宮收縮,或子宮畸形均可引起痛經。

2、分泌因素:子宮內膜和經血中前列素含量升高,可能是痛經的主要原因。分泌期內膜能合成前列腺素,刺激子宮收縮引起痛經。

3、管加壓素:垂體後葉分泌的血管加壓素對非妊娠子宮敏感,可以刺激子宮收縮,尤以月經來潮時為顯,並能直接作用於血管壁,使子宮血流減少。

4、身因素:與遺傳因素也可能有關。精神緊張、抑鬱、恐懼,以及痛閾較低者易引起痛經。

痛經屬於祖國醫學「經行腹痛」的範疇,最早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人雜病脈證並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創造性地提出瘀血為其基本病機以及創立了活血止痛的治療法則,其對痛經症狀和治法做了初步描寫。接著是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月水來腹痛候》:「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至令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傷沖任之脈,手太陽、少陰之經」,提出了痛經的病因病機。後來,明清時期《景岳全書·婦人規·經期腹痛》對本病辨證作了較系統的論述,《宋代女科秘書》、《傅青主女科》等對本病治法及方藥作了大量的探索。歷代醫家通過實踐,為臨床論治痛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病因病機

歷代醫學家所論述雖有側重,但多數認為痛經的發病原因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六淫為害等,並與素體情況及經期或經前後的特殊生理環境有關。中醫學認為,痛經的主要病因病機是,婦女在經期及月經前後,由於血海由充盈漸之轉為洩溢,氣血變化較大且急驟,這時情緒波動、起居不慎或外邪乘虛而入,均易導致沖任失調、瘀血阻滯,或寒凝經脈、氣血不和,胞宮經血受阻,以致不通則痛,或致沖任胞宮失於濡養而不榮則痛。

二、辨證論治

戴氏云:「經水來而腹痛者,經水不來而腹亦痛者,氣血俱虛也。」朱丹溪云:「經水將來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再如《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有滯無滯,於此可察。但實中有虛,虛中亦有實,此當於形氣稟質兼而辨之,當以察意,言不能悉也。」所以,臨床上應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性質辨其虛、實、寒、熱,辨證要抓住痛經發生的時間、部位、性質、疼痛程度,以及月經期、量、色、質,兼症、色、脈進行辨證分型論治。

治療上,主要是調理沖任氣血為本,而在臨床論治時,根據不同的症候群,以行氣、活血、散寒、清熱、補虛、瀉實之異,再以標本兼顧、論治本病,月經期間調血止痛為標,平時辨證求因以治其本,並結合平素體質情況,或調肝,或益腎,或扶脾,使之氣血順和,沖任流通,經血暢行無阻,則痛經可愈。臨床上痛經多責於寒、濕、熱之邪,加上情志鬱結,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辨證分型為:

氣滯血瘀型:每於經前1~2d或月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或伴胸脅乳房脹痛,或月經先後無定期、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常伴有心煩急躁易怒,經淨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澀或弦滑。治宜理氣活血、祛瘀止痛。行氣逐瘀湯。香附12克,木香12克,降香12克,郁金12克,薑黃10克,元胡12克,川楝子12克,澤蘭10克,甘松12克,當歸15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蒲黃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調氣丸、活血丸口服。

寒凝血瘀型: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或經期延後,月經量少,經色瘀黯有塊,或畏寒身痛,手足欠溫,面色白,舌黯苔白潤或膩,脈沉緊。治宜溫經散寒、暖宮止痛。溫經化瘀湯。肉桂10克,附子10克,乾薑10克,郁金12克,薑黃12克,吳茱萸12克,小茴香10克,艾葉12克,當歸12克,川芎12克,芍葯15克,黃芪30克,丹參30克,黨參30克,坤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艾附丸、逐瘀丸口服。

濕熱下注型:經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腰骶脹痛,或平時少腹時痛,經期加劇,或低熱起伏,伴經色暗紅,質稠有塊,或帶下黃稠,小便短黃,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治宜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清熱化濕湯。防己12克,澤瀉12克,車前子12克,蛇床子15克,白鮮皮15克,黃柏12克,滑石20克,虎杖15克,絞股藍15克,籐梨根30克,當歸15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紅花12克,澤蘭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化毒丸、膽木丸口服。

氣血虛弱型:經期或經後1~2d,小腹隱痛,喜溫喜按,經水色淡,量少質稀,或月經後期,面色萎黃無華,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納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細。治宜益氣養血、調經止痛。雙補湯。黨參30克,白朮12克,蒼朮12克,茯苓12克,黃芪30克,芍葯15克,山藥20克,芡實20克,薏苡仁20克,當歸12克,川芎12克,籐梨根20克,鹿角膠10克,肉桂6克,艾葉10克,元胡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參茯丸、建中丸口服。

肝腎虧損型: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月經量少色淡,腰部酸痛,頭暈耳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治宜益腎養肝,調經止痛。滋肝益腎湯。熟地30克,山萸肉20克,龍眼肉15克,枸杞子15克,沙苑子12克,茺蔚子12克,女貞子12克,補骨脂12克,靈芝15克,絞股藍15克,籐梨根20克,杜仲12克,川斷15克,牛膝12克,桃仁12克,澤蘭12克,坤草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還少丸、補腎丸口服。

(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曹元成)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