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的中醫治療

鼻塞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的症狀之一,最常見的原因包括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竇炎等。理論上來說,鼻塞都可以通過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解決。

凡是影響到鼻腔的呼吸通道的寬狹的病變都能引起鼻塞。

常見的病變有:鼻腔腫瘤及息肉阻塞鼻腔的呼吸通道;鼻咽部腫瘤以及增殖體肥大;外傷後致鼻中隔偏曲;鼻腔的特異性感染的分泌物阻塞,如鼻梅毒、鼻白喉、鼻結核、鼻硬結症等;另外一種最常見的就是鼻炎鼻竇炎;鼻炎和鼻竇炎為什麼會引起鼻塞呢?這主要的病變在於鼻腔的粘膜,起初鼻炎的鼻塞是由於粘膜的水腫而引起的,鼻道是固定的,如果粘膜水腫必然會減少呼吸通氣道,粘膜水腫的情況下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隨時著體位的變化而會出現交替性的鼻塞,哪邊向下哪邊不通氣,隨著病變的加重,粘膜由水腫逐漸變為肥厚,至此,鼻塞就逐漸成為持續性的了。到這個時候就是手術的適應症了。鼻竇炎的鼻塞主要是因為膿液的剌激致使粘膜肥厚。因為是鼻腔粘膜的病變,所以鼻涕吸不進去,擤不出來。

一、急性鼻炎的鼻塞發展很快,通常在數日內即達到高潮,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可伴有發熱,頭昏等全身症狀。急性鼻炎即我們平時所說的感冒。

二、慢性單純性鼻炎多呈陣發性或者交替性,日輕夜重,常受體位影響,臥位時居下鼻腔鼻塞較重。點滴鼻淨,麻黃素藥水後鼻塞可以好轉較長一段時間。

三、慢性肥厚性鼻炎多為持續性鼻塞,對麻黃素,滴鼻淨不敏感,或者使用後鼻塞好轉僅數分鐘後,又很快出現。肥厚性鼻炎必要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或者使用微波,激光等來縮小鼻甲。

四、藥物性鼻炎為一般鼻炎經常點用麻黃素引起,表現為對滴鼻藥物的不敏感,或者鼻塞好轉的持續時間較短。此時應盡快停止使用此類藥物。

五、過敏性鼻炎多伴有打噴嚏,流清水涕,鼻癢感,可常年性發作,也可以季節性發作。過敏性鼻炎的病人可以伴有哮喘,尤其是小兒。引起鼻塞的原因很多,比如鼻炎、鼻竇炎、感冒、過敏等,如果患者經過各種檢查沒有發現器質性鼻病變,而且使用各種消炎藥後仍然長期鼻塞,說明鼻塞是過敏引起的。

六、萎縮性鼻炎可以伴有鼻腔粘膜乾燥,鼻涕帶血,痂皮多。

七、慢性鼻竇炎的鼻塞可以出現鼻腔流黃膿鼻涕,可伴有頭痛,頭昏,記憶力下降等,可以在感冒後出現長時間鼻腔流膿涕不好轉。鼻竇炎可以和鼻息肉並存。

八、鼻息肉的鼻塞多為持續性進行性加重,可以單側也可以雙側。可以有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出現。

九、鼻竇囊腫引起的鼻塞多為進行性加重,可以出現鼻腔流黃水樣分泌物的症狀。也可以出現頭昏等。

十、鼻竇腫瘤引起的鼻塞多為進行性,單側或者雙側,可以出現其它併發症狀,如同時有鼻出血需要警惕惡性腫瘤的可能,如同時有耳悶,頸部包塊,後縮涕中帶血還要注意鼻咽癌的可能,但要到醫院檢查後才能確定。

十一、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多為單側,也可以為雙側,年輕人多見。多表現為持續性鼻塞,可有鼻竇炎的症狀,也可與過敏性鼻炎等其它鼻病伴隨出現。

十二、有的病人鼻塞還可能為鼻瓣區狹窄,鼻翼下塌引起。

十三、先天性鼻塞考慮後鼻孔閉鎖,小兒張口呼吸,睡眠打鼾可能為腺樣體肥大,單側鼻塞或者伴有流膿涕要注意是否為鼻腔內有異物存在。

鼻炎,中醫名鼻淵、腦漏、腦滲、腦崩、控腦砂、腦砂等,是臨床常見多發鼻病。此證急性初發者,若治療及時得當,多能痊癒。如果失治誤治,則易轉慢性,成為頑疾,難以根除。中醫辨證治療常見著效。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外因感受風寒、風熱之邪,內因臟腑功能失調,主要與肺、胃、肝、膽、脾等臟腑邪實或虛損有關。

一、六淫外襲:主要有風熱和風寒化熱之分。風熱犯肺,蘊熱內蒸,熱壅清道,則津液化濁,發為鼻淵。或因觸冒風寒,甚則久郁化熱所致。亦有外寒內熱相合而成者。

二、膽府鬱熱:膽為中精之府,內寄相火,其性剛烈,其病理變化多為火熱上亢。若平素嗜酒厚味,濕熱蘊積,或因情志不遂,恚怒失節,膽失疏洩,氣鬱化火;或因肺熱塞盛,內傳肝膽,均可使膽火循經上犯鼻竇而為病。

三、脾經濕熱: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濕熱內生,郁困脾胃,復受外邪侵襲,濕熱之邪內犯脾胃,脾胃為濕熱所困,運化失健,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濕熱邪毒循經上蒸,停聚竇內,蒸灼鼻竇肌膜而為病。

四、正氣虧虛:多緣久病體虛,房室勞倦,肺、脾、腎臟氣不足,津液不得宣化,壅於空竅所致。

誠如龔廷賢所說「此皆臟腑不調,邪氣鬱於鼻,而清道壅塞矣。」一般而論,本病多始於風邪外襲,肺經蓄熱,或與膽熱、脾濕相合,風濕熱邪壅於鼻道,蒸灼津液,濁涕下流,形成鼻淵。此時證屬實熱。如果調治失宜,或因正氣不足,病情遷延日久,則可由實轉虛,形成虛實夾雜證,甚至表現為虛寒證,常因感受各種刺激,導致病情加重。此時一面由邪氣薰蒸,一面因氣不攝津而致濁涕不止。

診斷依據

症狀:主要表現為鼻流多量濁涕,伴有頭痛、鼻塞、嗅覺減退。

一、鼻塞:實證多為持續鼻塞;虛證則鼻塞輕重不等。

二、嗅覺減退:實證,暫時性嗅覺減退或喪失;虛證,可輕可重,暫時性或永久性嗅覺減退。

三、頭痛:實證,頭痛較劇或前額頭痛,或枕後痛,或雙側太陽穴疼痛;虛證則頭部鈍痛或悶痛,伴有頭昏不適。

檢查 鼻甲腫脹 鼻道見膿涕外流

一、鼻流濁涕:實證,鼻涕粘稠黃濁而量多,或涕中帶血絲,或有臭味;虛證,鼻涕粘黃或粘白。

二、鼻甲腫脹:實證,鼻甲紅腫;虛證,鼻甲淡紅腫脹。

辨證分類:實證包括肺經風熱證、膽府鬱熱證、脾經濕熱證等;虛證包括肺氣虛寒證、脾氣虛弱證、髓海不充證等。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鼻淵的辨證要點首分虛實。一般暴起,初病,體質壯實者多為實證;久病,體弱,病情纏綿,時輕時重者多虛中夾實,純虛者少。實證應分清風、濕、熱的偏重;虛證要注意氣虛、陰虛、陽虛的不同,同時還須辨別與肺、膽、脾(胃)、腎的關係。鼻淵以熱證居多,病久可以傷氣,多與肺有關。

鼻涕的形色氣味是辨證的重要依據。清涕,示風寒及體虛衛表不固;粘黃涕,示感受風熱或風寒化熱;黃膿涕黃稠量多,多為熱毒蘊結,示濕熱內蘊;臭涕,示熱毒蘊藏,濁氣瀰漫;粘涕量多不斷,示脾肺俱虛,氣不攝津,或腦滲為涕;涕中夾血,多為燥火上干,但應警惕癌變。

治療原則:鼻淵初起屬實者,當以祛邪為要;久病正虛,應注意扶正祛邪。祛邪之法,不外疏風、清熱、除濕。虛以氣虛為多,陰虛次之,陽虛較少。用藥當留意益氣而不助火,養陰而不礙濕。宣竅止涕之品,如蒼耳、辛夷之類,各法中皆可適當選用。內外合治,綜合療法治療本病尤具特長,對提高療效至關重要。

分型論治

實證:

一、肺經風熱證

主要症狀:鼻流多量黃白粘涕,鼻塞時作,嗅覺減退,鼻甲肌膜紅腫,前額或顴部疼痛,全身並見發熱惡寒,咳嗽痰多,口乾、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或滑數。

治療方法:疏風清熱,辛宣利竅。

常用方藥:清肺湯:蒼耳子12克,辛夷12克,白芷12克,薄荷12克,蘇梗12克,黃芩15克,菊花15克,葛根20克,連翹30克,冬瓜仁20克,蔞仁15克,魚腥草20克,皂角3克,細辛3克,甘草6克,水煎服。通竅丸、熱炎寧口服。

二、膽府鬱熱證

主要症狀:鼻涕黃濁稠如膿,量多有臭味,鼻塞,嗅覺差,鼻竅肌膜紅赤腫脹,頭痛劇烈,或前額痛,或雙側太陽穴痛,或面部顴骨疼痛;並見發熱,口苦咽干,目眩,耳鳴耳聾,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方法:清膽瀉火,化濕通竅。

常用方藥:瀉膽湯:龍膽草15克,郁金12克,防己12克,金錢草20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澤瀉12克,木通12克,車前子12克,當歸15克,生地20克,柴胡12克,虎杖15克,魚腥草20克,公英20克,連翹30克,甘草6克,水煎服。龍膽丸、大黃丸口服。

三、脾經濕熱證

主要症狀:鼻涕黃濁量多,涓涓長流,涕帶臭味,鼻塞較甚,嗅覺消失,鼻竅肌膜紅腫,並見頭痛劇烈,頭重頭脹不適,肢體睏倦,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

治療方法:清脾化濕,芳香通竅。

常用方藥:化濕湯:黃芩12克,滑石30克,木通12克,澤瀉12克,防己12克,豬苓12克,茯苓15克,大腹皮12克,蘇梗12克,薏苡仁20克,厚樸12克,車前子12克,藿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敗毒丸、化濕丸口服。

虛證:

一、肺氣虛寒證

主要症狀:鼻涕粘白量多,無臭味,嗅覺減退,鼻塞或輕或重,鼻竅肌膜腫脹淡紅,每遇風冷加重,並伴見頭重頭昏,自汗惡風,氣短無力,懶言聲低,咳嗽痰稀,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治療方法:益氣溫肺,散寒通竅。

常用方藥:愈肺湯:黃芪30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蓮子12克,靈芝12克,升麻12克,葛根20克,羌活12克,防風12克,麻黃10克,丁香6克,辛夷10克,藿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防風丸、參茯丸口服。

二、脾氣虛弱證

主要症狀:涕多粘濁色白,久延不已,鼻塞不利,香臭難辨,頭昏目眩,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食少,大便不實或溏瀉,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緩無力。

治療方法:益氣健脾,清利濕濁。

常用方藥:健脾湯:黨參20克,茯苓15克,黃芪30克,白朮15克,當歸15克,蓮子12克,扁豆12克,薏苡仁20克,陳皮12克,半夏12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澤瀉12克,防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參苓丸、清胃丸口服。

三、髓海不充證

主要症狀:涕出膿粘,或如魚腦,涓涓不止,眩暈,耳鳴,視物不清,腰膝酸軟,陰虛盜汗,顴紅咽干,舌燥,舌質紅,苔少而干,脈細數。腎陽虛則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質淡而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療方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