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種植新技術

  太子參別名童參、孩兒參,為石竹科植物,根入藥,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能,用於治療脾虛體倦、食慾不振、自汗口渴、肺燥乾咳等症。主產於福建、安徽、江蘇、山東等地。近些年,浙江、湖南、貴州等省也有栽培。

  一、植物特徵

  多年生草本,株高7-20厘米,塊根長紡錘形。莖細弱,下部紫色,近方形,上部近圓形、綠色。葉對生,下部葉匙形或倒披針形,上部葉卵狀披針形至長卵形,莖端的葉常4枚相集,成十字形排列。花腋生,萼片4,白色。蒴果近球形,熟時自裂。種子扁圓形。

  二、生長習性

  喜溫和、濕潤、涼爽的氣候,忌高溫和強光曝曬。怕乾旱、怕積水,較耐寒冷,氣溫15℃以下仍能發芽生根、氣溫超過30℃,生長停滯。適宜於疏鬆、富含腐質的砂質土壤生長。2-3月出苗,隨之現蕾開花。4-5月植株生長旺盛,地下莖逐節髮根、伸長、膨大。果期5-6月,6月種子成熟。6月下旬以後,地上莖葉枯萎,大量葉片脫落,「大暑」時植株枯死,參種腐爛,新參在土中互相散開,進入越夏休眠期。

  三、栽培要點

  1、正確選地,精耕細作。應選擇疏鬆肥沃略帶傾斜的向北山坡旱地種植,尤以生茬地最佳。為降低病源、減輕病害,每2-3年應實行1次輪作,前茬忌茄科煙草、蔬菜等作物、禾本科作物地塊尚可。種植地深耕20厘米,畦寬0.8-1.4米,高25厘米,畦面呈龜背形,溝寬30厘米。精耕細作,使土層疏鬆。種植前15天用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配成800倍液噴畦面後將表土翻入土層,預防地下害蟲。

  2、嚴格選種,適時栽種。選擇肥大、健壯、芽頭完整、無損傷、無病害的種根或採用種子播種繁育方法生產出不帶病源的種根作生產用種,以利培育無病壯苗,為豐產奠定基礎。掌握在霜降前後種植,用種量20公斤/畝,種植前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30分鐘瀝干後,用清水漂洗殘留藥液,晾乾、待播。

  3、施足基肥,合理密植。太子參的植株矮小,以塊根為經濟目標,為避免傷根或肥料與種參接觸霉爛,後期不宜中耕追肥。施足基肥和掌握適宜種植濃度是高產的關鍵措施,以重施基肥為主。畦面橫向開10厘米深定植溝,溝距13-15厘米,每畝用草木灰120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復合肥10公斤、人糞尿200公斤漚制後撒施於溝底並覆蓋薄土。按株距4-6厘米排放種參,芽頭距地表6厘米,種參頭尾相接,然後覆細土蓋種。

  4、護墒、保濕,酌情追施平衡肥。出苗後25天應拔草,輕度疏鬆表土。苗期過後不宜松土,封行時拔草,封行後停止墒情活動,促進參體生長。生長階段以保持濕潤、畦面不積水為宜,塊根膨大期要勤澆水,促進塊根生長發育。對苗壯、土層肥沃、基肥足的地塊不宜追肥,避免枝葉徒長。若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失衡,則鬚根增多,產量降低。但對基肥不足、地力瘠瘦、苗期分枝少、苗架纖弱的地塊,應在清明前後用腐熟餅肥30-40公斤/畝拌土施於畦中,或用〞雲大120〞、〞芸薹素〞等根外追肥,以提高群體光能效應,延緩莖葉枯萎、防止早衰,促進塊根增生、膨大。科學施用平衡肥,對提高產量至關重要。

  5、適時采收、留種。在太子參種植後的翌年夏至前後,當地上部50%以上的莖葉枯萎時就應采收,此時參根成品率最高。宜選擇晴天收穫,大小參根應采收齊全。選擇無病害、具有固定特性、芽頭飽滿、肥壯的留作種根,置於陰涼處按一層沙(10厘米厚)、一層參種反覆重疊4-5層。貯藏期間保持沙層濕潤,每隔20天翻堆檢查,揀出霉爛參根,臨栽種前優中選優,保證種根質量,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

  四、加工技術

  1、生曬參加工。將收穫參條洗淨,曬至半干後堆起,使之回潮後再攤開日曬。在曬乾過程中,將參根放在木板上,用手搓去鬚根,直至參根光滑無毛為止。

  2、燙參加工。將收穫的參根攤晾1-2天,待根部失水後洗淨,用100℃開水燙1-3分鐘,以指甲順利掐入參體為度,然後曬乾裝入籮筐內輕搖撞擊去掉鬚根即成燙參。產品特點:表面光滑,色澤淡黃白色,質地柔軟。

  五、應重視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太子參產業的發展,由於缺乏規範的科學栽培技術指導,參農生產的隨意性與盲目性較大,導致病害猖獗,病毒性花葉病、葉斑病、根腐病嚴重發生,種性退化,產量降低,品質變差,最終影響了單位面積的增產增收效應,對此必須引起種植者的高度重視。生產上應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及種源提純復壯,進一步開拓市場,以保證產業穩步向前發展。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