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FS:CONTENT_START]

精氣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體系,是有關宇宙萬物生成與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其基本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

精氣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是由氣構成的,氣是構成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共同原始物質。在中國哲學史上,先秦道家把道看作是宇宙萬物的終極根源的最高哲學範疇,屬於形而上層次;氣只是一種構成萬物始基的物質材料的自然哲學範疇,屬於形而下層次。稷下學派在《管子 ·內業》等篇中,改造了老莊的哲學體系,認為「道 」就是精氣,從而明確提出了以精氣為化生宇宙萬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西漢時期,元氣論逐漸興起,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元 」的哲學論點,《春秋繁露 ·重政》說: 「《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 ……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鶡冠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元氣範疇,指出:「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天地成於元氣,萬物乘於天地。」但仍認為元氣由道產生,這是老莊哲學思想的延續。元氣一元論始於兩漢之際的讖緯之學,《帝王世紀》上說:「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河圖括地象》說:「元氣無形,洶洶隆隆,偃者為地,伏者為天。」東漢王充吸取了緯書「元氣未分,混沌為一。 ……及其分離,清者為天,濁者為地」(《論衡 ·談天》)的積極思維成果,把元氣視作天地萬物的最後根源,從而把緯書的神學元氣論改造成為自然主義的元氣論,他也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以氣為最高範疇來構建哲學思想體系的哲學家。既然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所生成,人也不例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 ·寶命全形論》)。《難經 ·八難》說:「氣者,身之根本也。」肯定了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自然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從哲學的角度而言,組成人體的各種基本的細微物質都屬於氣,人的形體充滿著氣,其生長壯老已,健康與疾病,皆本於氣,誠如《醫權初編》所說:「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不僅人的形體由氣而成,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也是由機體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氣的活動,所謂「氣者,精神之根蒂也 」(《脾胃論 ·卷下》)。當然,人有意識思維活動而不同於萬物,「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素問·寶命全形論》),人是「天地之鎮 」(《靈樞·玉版》)。所以,構成人的氣是氣中更為精粹的部分,故《淮南子·天文訓》曰:「煩氣(雜亂之氣)為蟲,精氣為人。」

精氣之所以能夠化生宇宙萬物,乃在於氣本為一,內含陰陽,陰陽二氣氤氳交感而生萬物。如《易傳 ·系辭傳》說:「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傳·鹹彖》云:「天地感而萬物化生。」中醫學家對此也有明確的論述,如《素問 ·至真要大論》曰:「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張介賓《類經附翼 ·醫易義》更明確地指出:「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都從哲學意義上論證了陰陽二氣的交感和合是精氣化生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內在動力、本質和規律。

精氣有「無形」與「有形 」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謂「無形 」,是指氣處於瀰散狀態,不佔有固定空間,不具備穩定形態,充塞於無垠的宇宙空間,是精氣的基本存在形式。故張載《正蒙·太和》云:「太虛無形,氣之本體。」「虛空即氣。」所謂「有形」,即氣的聚合狀態,指無形之氣以聚合方式形成各種有相對固定形質的物體,並佔據相對固定的空間。凡人們肉眼能清晰看見的各種具有形狀的物體,都是氣的「有形 」存在,都是氣聚合凝積而成的結果。所以說,聚合有形也是氣存[FS:PAGE]在的方式。故《素問·六節藏象論》說: 「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無形之氣凝聚而成有質之形,形散質潰又復歸於無形之氣。因而以氣為本原的「無形」與「有形」之間處於不斷的轉化之中。所以明代哲學家王廷相指出:「有形亦是氣,無形亦是氣,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氣也;無形,元氣也」(《慎言 ·道體篇》)。就本質而言,「無形」與「有形」都是氣存在的方式。可見,精氣學說從宏觀角度辯證地把握了物質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2.氣是運動不息的物質精氣學說認為,氣不是靜止的,而是生機勃勃、運動不息的物質。《素問 ·六微旨大論》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由於氣的不斷運動,就使得由氣所形成的整個自然界處於不停頓的運動變化之中,表現為新事物的不斷產生,並由小到大;老的東西逐漸衰退,由壯到衰、到死。故《素問·五常政大論》說:「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像變,其致一也。」皆本於氣的運動。可見,氣是一種運動不息的物質,自然界的生生化化、發展和變更,都是由於運動的氣推動和激發而產生的。

氣的運動不息,根源於氣自身內在的矛盾運動,取決於陰陽的對立統一。張載《正蒙 ·乾稱》說:「太虛者,氣之體。氣有陰陽,屈伸相感之無窮,故神之應也無窮。」認為陰陽二氣的相互感應和屈伸變化是永無止息的,這種變化神妙莫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故稱之為「神 」。《正蒙 ·參兩》曰:「凡圜轉之物,動必有機。既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明確指出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因來自事物內部,即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陰陽二氣的無窮變化,推動了整個宇宙的發展變化。

氣的運動,古人稱之為氣機。氣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上升和下降、外出和內入、吸引和排斥、發散和凝聚等對立的形式。中醫學從「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的角度,著重論述了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認為「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素問·六微旨大論》)。強調了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氣的聚散運動則是對氣生成萬物和萬物復歸於氣的這種往復運動的概括。如《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宇宙萬物正是由於氣的這種自發的聚散運動而相互轉化,故張載《正蒙·太和》云:「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任何事物都是陰陽二氣聚合而成的,故任何事物都有著運動的特性,而其運動的形式則主要取決於該事物內部陰陽之氣的盛衰、主次及其轉化等。這樣以來,古代哲學家就辯證地把握了物質與運動的內在聯繫。


3.氣是天地萬物相互感應的中介

世界上形形色色、五彩繽紛的事物,雖然都是相對獨立的實體,但彼此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由於精氣是天地萬物生成的本原,天地萬物之間又充斥著無形的氣,這種無形之氣因具有瀰散性和透達性,能夠滲入於各種有形物體之中,並與構成有形物體的氣進行升降出入、凝聚發散等不停頓的交換活動。因而精氣也就成了宇宙萬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質,充當著宇宙萬物之間各種信息傳遞的載體。

所謂感應,即交感相應,是指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它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現象,故《二程遺書 ·卷十五》說:「天地間只有一個感應而已,更有甚事。」而任何感應現象,都是以氣為中介性物[FS:PAGE]質。首先,古人認為氣是自然萬物之間相互感應的中介,如樂器的共振共鳴、磁石吸鐵、月之盈虧引起潮汐等,都是通過氣的作用。光是氣的 「蘊發」,聲是氣的「竅激 」,鶴唳夜半,雞鳴將旦,也是因為「天氣感物 」(《論衡 ·偶會》)。誠如《淮南子·泰族訓》所說:「萬物有以相連,精浸(氣之侵入)有以相蕩。」其次,氣也是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相互感應的中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通過氣的中介作用,人與天地相通,與宇宙萬物息息相應。天地、日月、晝夜、季節、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和病理的影響都憑藉著氣的中介作用而實現,正如朱熹所說:「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常相接無間斷也」 (《朱子語類·卷三》)。

事物之間的感應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同氣相感,即性質相同的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也稱為「同氣相求」。主要反映於陰陽或五行之氣之間的同氣相助。二是異氣相感,即性質不同的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如天地陰陽之氣的交相感應,氤氳合和,相互滲透而化生萬物;它如陰陽或五行之氣之間的異氣相互制約等,都屬於異氣相感。氣的中介作用,使天地萬物以及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莊子·天下》言「天地一體 」,《呂氏春秋·精通》提出「一體而分形 」,認為自然界儘管存在著一個個各自獨立的形體,但通過氣的溝通相貫,相互之間卻聯貫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些認識把握了有形之物和無形之氣兩種物質形態之間、物質的連續性和間斷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也是中醫學重視整體性、聯繫性和協調性的哲學基礎。


4.氣化及其形式

氣化,是指氣的運動所產生的變化。由於萬物生於氣,氣又推動和激發著萬物的生生化化,故氣化可泛指物質一切形態的運動變化。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指出萬物的生成、變化、壯盛、衰敗等變化過程,都取決於氣化,強調了氣化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氣化的過程,古人概括為兩種類型,分別稱之為「化」和「變」。《素問 ·六微旨大論》王冰注說:「其微也[FS:CONTENT_END]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