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什麼,不同的學科各有其所指的意義,而不同的心理學則賦予不同的概念。可以說,人格的定義隨人格心理學家的理論觀點而異,有多少理論就可能有多少定義。總的來說,可以說人格是指那些在個體身上使人的行為比較穩定的、相對持久的特質、傾向或特性模式。具體地說,人格是由特質或傾向性構成的,它們決定了個體行為的差異、個體行為跨時間的一致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是個體心理行為差異性、個體化的核心因素和標誌。人格概念可能具備的幾個內容為:

1總體性,以為人格是行為的總體;

2整合性,重視人格的組織機制,它具有中心,並根據一定的原則組合併構築起來;

3層梯性,強調心理機制的層次作為人格特點來看待;

4特質的組成模式;

5人的適應行為;

6人的差別;

7人格的社會性。

人格一詞來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中文亦譯為個性。中國古代文獻常用「性」、「稟性」、「氣性」、「氣質」等詞表述。如古代儒家孟子的性善說、荀子的性惡說及告子的生無善惡的觀點,以「性」說明人的個性差異。宋·張載、朱熹等用「氣質」、「氣質之性」以闡述個性問題,將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即「人的生物質性」稱為「天地之性」;個體出生後,隨著軀體的發育和生理的成熟逐漸發展起來的心理特性,稱為「氣質」或「氣質之性。」張載強調說:「形而後有氣質之性」(《正蒙·誠明》)。從宋始,醫家們也逐漸用「氣質」一詞來討論個性差異,如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胎教門》專列「氣質生成章」,明代的醫著中也頻頻出現「氣質」一詞,清代石壽棠《醫原》更強調:「欲診其人之病,須先辨其人氣質陰陽。」但中醫學「氣質」一詞的含義,並不等同於現代心理學中的氣質概念,而與人格概念更為接近。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