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氣血運行的路徑

經,織布機上的縱線。金文寫作jīng,好像一架織機上繃著豎排的線。《說文》:「經,織縱線也」。經與緯相對,「緯」指織機上的橫線。古詩《織婦怨》裡有「皆言邊幅好,自愛經緯密」。「經緯」由織機上的「橫縱」進而引申為南北東西,「經」指南北,「緯」指東西,所以地球上以經緯度區分地理位置。

「經」由南北向的道路又引申指路徑。人體氣血運行的路徑稱為「經脈」,經是主幹,絡是分支,經與絡構成了人體的經脈系統。經脈系統的主體是十二經脈,《黃帝內經·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意思是十二經脈對於治療疾病有重要的意義。十二經脈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佈於頭面、軀幹和四肢,六陰經分佈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佈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見下圖),它們互相連接,形成週而復始的循環。

經脈的發現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數十萬年前,遠古的人們可能無意中摔倒或者因為某種原因把石塊刺到身體的某些位置,發覺可以減輕自己的疾病,日積月累,人們逐漸積累治療的經驗,學會了用尖硬的物體按壓身體的一些特定的位置,病痛或症狀即可慢慢減輕,這些位置就是最初的穴位概念。在治療時,人們又發現在穴位所產生的酸、麻、漲、重的感覺,沿著一定的方向擴散,慢慢地這些穴位被連接了起來,由「點」逐漸發展成為「線」,經脈系統就這樣形成了,這些特定的位置就稱為「腧穴」。 

古人很重視經脈腧穴的治療作用,《黃帝內經》中有相當篇幅都是論述針灸的,其中的《靈樞》九卷又稱為《針經》。古人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等,都要靠經脈互相溝通達到平衡與統一。中醫是講究調和的,人體的氣血在經脈中運行不息,必須調和達到某種穩定,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人就會生病,通過針刺腧穴,可以疏通經氣,調節人體臟腑的氣血功能,重新恢復這種平衡。臨床證明,針灸對於內、外、婦、兒各科疾病都有療效,特別是中風後遺症、失眠、便秘等慢性病、疑難雜證。

針灸的養生保健作用也不容忽視。相傳古時官員被派到蜀中,就會讓大夫用艾絨灸他們的「足三里」穴,以此來抵抗巴蜀的瘴氣。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要穴,在膝下側處,灸足三里,可以培補胃氣,增強人體的抵抗力。不過古時針灸往往採用「疤痕灸」,要把皮膚燙起泡、流膿水,認為這樣效果更好,所以,古人說,「若想身長安,三里常不干」。

針灸的手法有很多種,總的來說有「補」和「瀉」兩種作用。現在很多地方利用針灸進行減肥美容,主要是利用針灸的手法。減肥多採用瀉法,因為中醫認為肥人多痰濕,瀉去這些多餘的痰濕,身體自然就輕便了。但是有些女孩身體本來很勻稱,卻仍然希望減肥,過用瀉法就要損傷人體的正氣,不只容易致病,簡直是消耗生命。

另外,人體的經脈系統非常複雜,古人形容道路縱橫交錯,說是「九經九緯」,其實經脈更複雜百倍。除了前面提到的十二經脈以為,經脈又分出十二經別,十二經別又分出十二經筋,十二經筋又分出十二皮部,如同一張大網,又像看不見的樹枝越分越多佈滿週身。另外人體還有特殊的八條經脈,不屬於十二經脈運行系統而是別道奇行,稱為「奇經八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任脈和督脈,金庸先生的武俠書裡一寫到某位武林高手練成絕世武功,往往描寫「打通了任督二脈」,其實普通人任脈和督脈本來就在面部溝通,只不過我們都沒成為絕頂高手罷了。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