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文化起於中原興於中原

有了人類,就有了醫藥的活動。中原地區是中華中醫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伏羲、黃帝時期,就有了醫藥起源的美好傳說,中原成為中華中醫文化的源頭。從此,中醫藥文化形成於中原,中醫藥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藥文化發達於中原,中醫藥巨著誕生於中原。

在中原地區,有幾位傳說中的人物,留下了有關醫藥起源的美好傳說。如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制醫藥」、「以療民疾」,黃帝和大臣岐伯、雷公等討論醫藥理論問題。到夏商週三代,醫學理論已經萌芽,藥物學知識不斷豐富,治療方法已是豐富多彩。這為戰國以後醫學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這些充分說明中醫的起源是在河南。

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時期,其標誌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醫學經典的相繼問世。《黃帝內經》大約是戰國秦漢時期,為後世中醫理論之源。《傷寒雜病論》系東漢南郡涅陽張仲景所著,該書的最大貢獻是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奠定了臨床診斷理論的基礎。《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的洛陽,其主要貢獻是提出了中藥學理論。而這三部醫藥學著作主要是在中原完成的,可以說中華醫藥理論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醫學得到了全面發展。唐代醫學大家孫思邈,曾長期在中原行醫,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方劑之大成,對《黃帝內經》有大量徵引和深入闡發。同時,他收錄了張仲景著作有關傷寒病症的部分,從而使醫聖文化得以廣泛傳播。

百泉藥王廟會,成了我國著名的藥材集散地之一,故自古就有「不到百泉藥不全」之說。禹州作為中藥材集散地歷史悠久,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藥材集散地之一,素有「藥過禹州倍生香」之說。自清康熙年間相繼建成眾多會館,成為禹州藥業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證。

洛陽龍門石窟的藥方洞,始建於北魏,唐代建成,歷時200餘年,洞內刻有100多個藥方,涉及動物、植物、礦物等120多種藥材,可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科多種疾病。這些藥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洛陽藥方洞見證了中原醫學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