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中的醫德論述

孫思邈,生於公元581年,卒於公元682年,享年101歲。是我國唐代一位傑出的醫藥學家,後人尊稱他為「藥聖」、「藥王」。

孫思邈在中國醫德史上首次系統全面地闡述了醫德原則和醫德規範,開創了較完整的傳統醫德思想體系。「精誠合一」的醫德觀是孫思邈醫德思想的精髓,「精誠合一」,即醫術精湛與醫德高尚的有機結合,是孫思邈醫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其醫學倫理觀的突出特色。孫思邈認為,「蒼生大醫」即人民群眾的好醫生必須「精誠合一」,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兩者缺一不可。孫氏是我國第一位系統、全面地論述傳統醫德思想的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不僅有《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等專論醫德的篇章,而且還將它們置於全書正文之首。這在古代醫德史上是不多見的。在《備急千金要方》正文第一篇《大醫習業》中,孫思邈明確闡述了醫生要「德術並重」的醫學倫理觀。他既論述了「德術並重」的重要思想,又詳細規定了醫生的知識結構和素質。在《備急千金要方》正文第二篇中《大醫精誠》更是將醫德與醫術融為一體,成為千古傳頌的醫德名篇。在《大醫精誠》這一名篇中,詳細地論述了關於醫德修養的兩個問題:一是「精」,即技術要精湛,他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告誡學醫的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二是「誠」,即品德高尚,要誠心誠意為老百姓服務。他從「心」、「體」、「法」三個方面,對醫生提出了嚴格要求:首先要確立「普救含靈之苦」的志向,其次在診治上要做到「纖毫勿失」,第三,要在作風上規範自己的行為,不得炫耀自己,誹謗他人,謀取財物。

孫思邈在《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中提出 「精誠合一、德術並重」的醫德觀,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以仁愛為準則的醫德規範,首先是博及醫源,精勤不倦。作為一個治病救人的醫生,首先醫術要精良,所以,醫者必須做到「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嚴謹勤奮治學。」其次是同情病人,一心赴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對待病人應當「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如此才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再次為臨證省病,至精至微。疾病的臨床變化複雜。因此,省病問病要「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更要「臨事不惑,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那是更為不仁的。第四是言行端莊,不皎不昧。醫生的儀表舉止對病人有重要影響。應具有「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的風度。醫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病人苦楚,不離斯須。」病家為此憂愁「滿堂不樂。」這樣情況下,如果醫生「安然自娛,傲然自得,」那將是人神共恥,是高明的醫生所不應該做的。第五,尊師重道,勿驕勿妒。孫思邈憎恨文人相輕、醫人相嫉的惡習。他認為,尊師重道是同道相互關係中的一條道德原則,驕傲嫉妒是敗壞醫德之賊。醫者應當「志存救濟,勿驕勿妒,尊師重道,切磋醫術。」第六,不得恃已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大醫精誠》中最後指出:「所以醫人不得持已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醫生不能仗持自己的專長,專心一意去謀取財物,只應樹立解救疾病的心思。重義輕利是儒家、也是古代醫家的基本價值取向。

備急千金要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臨床實用百科全書,是作者精湛的醫術與高尚的醫德相結合的產物。作為一篇醫學論著,不僅在我國古典醫學寶庫中將永放異彩,其所述醫德也值得我們後世人學習。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