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論》–第一部傳染病專著

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它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傳播,造成流行。傳染病流行時,發病迅速,症狀劇烈,波及人數多,影響範圍大,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國古代的傳染病不斷流行,使大批人員死亡。特別明清兩代更是大量發生。據有人統計,明代276年間發生了傳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間發生了74次,可見傳染病流行之頻繁。我國歷代醫家對傳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視。如《黃帝內經》、《傷寒論》、《諸病源候論》、《干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醫著中都有防治傳染病的經驗的記載,但這些記載都不系統。我國第一部治療急性傳染病的專門著作是清代吳有性所作的《溫疫論》。

吳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蘇(今江蘇吳縣)人。吳有性所處的時代,正是傳染病大流行的時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當吳有性49歲的時候,當時傳染病遍及山東、浙江、河南、河北等地。這時許多醫生找不到新的治療辦法,以致治療效果很差。吳有性親眼目睹當時一些傳染病流行地區"一巷百餘家、無一家;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僅存者"的慘景,刻苦鑽研醫學道理,不顧自己安危,深入到傳染病流行區,進行醫療實踐,通過對當時流行的傳染病的詳細研究,結合他自己豐富的治療經驗,並進行分析、總結,終於在祟禎15年(公元1642年)寫成了《溫疫論》。

《溫疫論》一書提出了當時對傳染病的稱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時而有其氣"。《溫疫論》認為傷寒等病是由於感受天地之常氣而致病,而"疫病"則是"感天地之疫氣"致病。《溫疫論》將"瘟疫"與其他熱性病區別開來,從而使傳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氣學說"的束縛。《溫疫論》在我國第一次建立了以機體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氣為發病原因的新論點。

《溫疫論》指出"戾氣"的傳染途徑是通過空氣與接觸,由口鼻進入而致病。《溫疫論》中還指出戾氣有特異性,只有某一特異的戾氣才引起相應的傳染病。該書還認為療瘡、發背等外科病是由於雜氣感染,而不是由於"火"。《溫疫論》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與傳染病的病因劃入同一範疇。

《溫疫論》也十分重視機體抵抗力的重要性。該書認為:"正氣充滿,邪不可入",機體抵抗力強,則雖有接觸傳染的可能,但不大會發病。假如"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機體抵抗力減低,又受到傳染,則可以發病。

《溫疫論》還提出了傳染病的傳染途徑是"有天受,有傳染"。"天受"就是空氣傳染,"傳染"就是接觸傳染。所以書中註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氣"""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溫疫論》認為傳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發的。

《溫疫論》在傳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論述都十分科學。尤其在17世紀中葉細菌學出現之前,《溫疫論》提出了:"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這種異氣即"戾氣"。這種學說是十分先進的。《溫疫論》對溫疫的免疫性的論述也確是十分令人敬佩。書中說:"至於無形之氣,偏中於動物者,如牛瘟、羊瘟、雞瘟;鴨瘟,豈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真是一段絕妙的闡述。

《溫度論》記載了不少治療傳染病的新方法。如書中認為傳染病初起宜用達原飲,等到病深;些,即所謂"邪毒犯胃"時,即不厭"急證急攻"。這些方法都為後世傳染病的治療奠定了基礎。

《溫疫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清代一些著名醫家如戴北山、楊栗山、劉松峰、葉天士、吳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溫疫論》的基礎上有所發揮,有所創造。我國歷代醫家在與傳染病鬥爭的實踐中創造了溫病學說。溫病學說,淵源於《內經》,孕育於《傷寒論》,產生於金元,成熟於明清。在溫病學說的發展過程中,《溫疫論》作為我國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的貢獻是很大的。直至今天,我國應用溫病學說的理、法、方、藥治療一些傳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療效。而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繼承和發揚了《溫疫論》的理論和經驗。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