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最早中醫的理論典籍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藥,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