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氣口脈診的實用價值

根據人迎脈與氣口脈所在部位的特點,其在脈診上的實用價值,是不容忽視的。人迎位在結喉兩旁,迎面正當人的視線,因面頸側脈動外露,明顯易見。根據這一特點,既可作為望診觀察,又可便於用手切按,所以這裡的動脈及其穴位,有「人迎」之稱。

人迎是足陽明胃脈(頸動脈),胃為六腑之源,故人迎候陽,主表(外),可測知六腑之氣。氣口在兩手掌後高骨經渠之分(橈動脈),屬手太陰肺經,肺為五臟之長,故氣口候陰,主裡(中),可測知五臟之氣。脈以胃氣為本,肺為百脈之宗,所以切人迎氣口脈,是古人作為一種相互比較的診脈辨證方法:衡量二脈脈象協調與否,用以測定人體陰與陽,髒與腑,表與裡相對而又統一的動態變化情況,來診斷疾病。

人迎在頭,氣口在手,雖然部位不同,但全身脈道屬於一個系統,所以二脈搏動的節律、脈率,起伏往來,步調一致,《靈樞·禁服篇》有:「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若兩者脈氣有所盛衰,即為病態反映。故《索問·六節髒象論》有一盛、二盛、三盛,《靈樞·五色篇》有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等之記載。然此僅醫者之指感,未有定量比較,但說明人體陰陽偏盛偏衰之病情。所謂四盛,出現「格陽」或「關陰」之壞脈,是陰陽偏亢至極,均為精氣竭絕之象,預後多凶。

《內經》人迎氣口診法,為東漢張仲景創立人迎氣口趺陽三部診法奠定了基礎,其實用價值展現於《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如《金匱-水氣病脈證並治篇》中說:「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其頸脈動,……」故仲景《傷寒論》序言中,即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陽,三部不參」的告誡。

人迎寸口診法,近世雖多廢而不用,然而,在急症或危重病證的情況下,診取人迎脈,不但可猛然提醒疑難疾病的鑒別診斷,且可提供治療方向,如腦病與心臟疾患。因足陽明人迎之脈,位在頭頸,根據其經脈循行,旁及頭面五官七竅,上達於腦,頭為諸陽之會,腦為神明之府,故察人迎,不但可診候頭而諸竅之疾,並可審神明。正如《靈樞·動輸篇》說:「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衡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人絡腦,出頗,下客主人,循牙車,台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陰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又,人迎候陽,雖指診候三陽之氣,但是,也可候心臟之病。因為心為火髒,位居上焦,《內經》稱之為「陽中之太陽」。其經脈上挾咽喉,自與頸動脈人迎相關。且脈以胃氣為本,心主血脈、藏神,脈為血府,脈神即心神之傳遞。所以人迎脈動,不但可察胃氣,且可審心陽之盛衰;臨床如心之陽氣虛浮,或水氣凌心等證,均可出現頸側人迎脈動甚。

據上述可知,人迎氣口脈對比診法,可診臟腑經脈之病,候陰陽、表裡、虛實之證測病之輕重,預後吉凶。這正是證實診人迎氣口脈的實用價值!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