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象之浮脈

浮脈是單因素並具獨立意義的脈象之一,脈位淺在。浮脈亦為出現於醫籍中最早的脈象之一。在《內經》中屢見。浮、沉、大、小、滑、澀,叉為最主要之脈象。如《索問·五臟生成篇》:「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捨色脈,可以萬全。「浮又稱為「毛」,可能是由於以「浮、「毛」兩字來形容這種脈象的關係,因而浮毛亦往往互稱。

浮脈在早期,如《內經》是對有關這一類脈象的形容之一,後來才固定為「浮」這個名稱,並且將其他的有關形容多概括到浮內。在某些情況下(如季節脈),亦還使用「毛」這個形容詞而作為脈名,其它的就不作為脈象名稱使用了。例如:「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日肺平……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日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日肺死。」(《素問·平人氣象論》)「秋脈如浮……故其去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口浮「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素問·玉機真髒論》)「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按:波當作「皮」,觀下文「在膚」「下膚」,可證。此波字系緣魚游所臆改。波字《太素》正作皮;此即後世浮脈在皮毛,在皮膚等說所自來。

《內經》以落榆莢為肺平而後世以為即浮之一般性解釋之一。如風吹毛,如物之浮,後世多稱」如水漂術」等,《內經》以為死肺脈而後世亦以為浮脈之一般性解釋。《難經》與《內經》文字上稍異,但性質是一樣的。後人的對待亦大致與《內經》相同。例如:「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敞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日毛。秋脈毛,反者何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日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日病,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日死。」(《難經·第十五難》)「浮者脈在肉上行也」(《難經·第十八難》)。所不同於《內經》的,不過是對季節脈更趨於「毛」這個名稱而已。由於在《內經》、《難經》等書中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說,所以毛亦只是用於秋季的季節脈,一般情況下只使用浮這個名稱。《素問·陰陽別論》有「鼓一陰日毛」,其義已不可曉,勿須曲解。《難經》:「在肉上行」之說對後世亦有一定的影響。《醫學探驪》說:「浮與沉對,以部位言。」所以說論其性質只是個部位而不應當含有其他性質,這一點很重要,這是浮脈的定義和界限。如果隨便在浮脈中加入其他素質則必將引起概念混淆,界限不清。不但影響浮脈指標的準確性,還會引致一系列的混亂。

浮是脈象獨立的素質之一,浮脈又是綱領脈象之一,浮脈概念不清,勢必引起一系列與浮脈相關的許多脈象的性質和指標的準確性。這樣就會越來越糾纏不清了。定義和界般是制定脈象指標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對於像浮、沉、遲、數、滑、澀等綱領性質的脈象,就更為重要。通過歷代脈學書籍對浮脈之形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脈經》提出的「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得到最廣泛的支持和採用。例如《千金方》、《活人書》、《難經集注》、《崔氏四言脈訣》、《察病指南》、《診家樞要》、《外科精義》、《脈訣刊誤》、《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丹溪手鏡》、《醫經小學》、《醫學人門》、《瀕湖脈學》、鈦素脈秘訣》、《景岳全書》、《通雅,脈考》、《醫宗說約》、《脈訣匯辨》、《醫燈續焰》、《診家正眼》、《四診抉微》、《脈訣啟悟註釋》、《舒氏辨脈篇》、《脈法統宗》、《診脈三十二辨》等均重載《脈經》這八個字,雖然《察病指南》引作:「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餘」,《診家樞要》引作「按之不足,輕舉有餘」,稍有出入,但無關宏旨。《醫經小學》作「浮脈不足舉有餘」,則為限於七言詩名所致。「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得到如此的重視和引用,這是因為它既表達了浮脈的性質,又巧妙地反映出了指下的脈形和感覺,而且經過漫長時間的實踐證實這個說法既適如其分,叉無語病和其它流弊。它既描寫了脈形指感(形),又對它的趨勢和神態(象)都恰當地予以表示了出來。所以在定浮脈的脈象(即脈的形和象)指標時,以這兩句話為最重要。

「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對浮脈的概括是很恰當的。另外,亦有對浮脈的具體位置的說法,這無疑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索問·脈要精微論》的「在皮」,《難經·第十八難》的「脈在肉上行」等就屬於這種性質的描述,對後世脈法起到一定的影響。在皮或肉上行都是形容浮脈的淺表,亦就是說明它的位置。後世脈學書雖然有大同小異的種種說法,但不必鑿鑿然而理解,它們只不過是說浮脈的位置淺在而已。例如:《難經集注》引丁德用說:「謂脈循行皮膚血脈之間,在肌肉之上。」《外科精義》說:「瞥瞥然見於皮毛間。」《脈訣刊誤》說:「脈在肉上行。」《丹溪手鏡》說:「在皮膚。」《傷寒六書》說:「初排指於皮膚之上。」《醫學入門》說:「脈在肉上。」《瀕湖脈學》說:「浮脈惟從肉上行。」《脈語》說:「浮自皮膚上得之。」《醫宗說約》說:「浮於膚上。」《脈訣匯辨》說:「浮在皮毛。」《醫燈續焰黼:「其脈應於皮毛。」《診家正眼》說:「浮在皮毛。」《醫宗金鑒》說:「皮脈取而得者謂之浮脈。」《脈訣啟悟註釋》說:「浮在皮毛。」《醫碥》說:「候之於皮毛間而即得之者謂之浮。」《沈氏尊生書》說:「動在肌肉以上。」《脈法統宗》說:「以指切之,得於皮膚之間。」《醫醇剩義》說:「肌膚之間,百不失之。」《脈如》說:「行從肉上。」《醫悟》說:「浮於肌膚之間。」《醫學實在易》說:「輕手著於皮膚之上而即見。」《脈論要篇》:「浮脈者、在皮毛之分。」《舊抄脈學書殘本》:「浮脈之象動跌於肌肉之表。」等等。可見「皮毛」、「皮膚」、「肌膚之間」、「肌肉以上」等等,都是概括的形容其脈淺表,易於觸到;並沒有什麼解剖學上的意義。手指的輕觸即得亦是浮脈常用的形容之。由於浮脈淺在,所以輕觸即得。例如:《脈經》說:「浮於手下。」《千金方》說:「浮於指下。」手下或指下沒有什麼區別,雖然後世脈書如《外科精義》亦引用了「浮於指下」但實際上這樣的說法概念井不太清楚。因為中、沉亦郗是在指下。後來如《診家樞要》等書就有了較為明確的提法:「滿指浮上日浮。」《傷寒六書》說:「初排指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壽世保元》說:「舉指輕按而得之日浮。」《醫燈續焰》說:「輕手可得,按之具有泛泛欲上之勢,雖按之使沉,亦必隨手而起。」《新著四言脈訣》:「輕手可得。」《脈訣闡微》說:「浮脈指按即得,氣舉而升之也。」《醫學真傳》說:「浮泛於上,輕舉即得。」《脈確》說:「輕手便得。」《沈氏尊生書》說:「其象輕手乃得。」《醫醇剩義》說:「輕按即得。」《醫述》說:「浮脈只輕手便得,非必中沉俱無。」等等,逐漸明確統一了這種說法。但從《診宗三昧》上說:「下指即顯浮象。」《脈理求真》亦引用了這說法,實際張石頑氏的這種提法並不明確清楚。試問怎樣下指,何謂浮象?所以這種說法並不包含什麼具體內容,等於是空話。

另外,從《醫學探驪》說:「輕手可得,瘦人肌膚甚薄,其脈多浮,入之脈亦有自行於皮膚間者,不可即作病脈論。」是叉結合體型與體質加以申述的了。而《沈氏尊生書》於「其象輕手乃得」之後又加上「重手不見」。既有語病,且與浮而無根的脈有相混之嫌。「浮於水而悟輕舟。」《醫學探驪》說:「浮如氣筏浮池面,輕手按之應指來。」意思亦是相同的。《瀕湖脈學》徵引古人對於客觀形象的描述,舉出:「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落榆莢(《素問》)。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蔥葉(黎氏)等等。從幾種形象和角度說明浮脈的輕浮、漂浮、上浮的形象和動態。除去如捻蔥葉有與芤脈相混之弊外,這些客觀形象的比類得到進一步的承認和推廣。李時珍的這幾條徵引較《素問》的「脈要精微論」,「平人氣象論」,「玉機真髒論」及《難經》第十五難等等的描述為簡,但簡而得要。《內經》、《難經》種種形容在說古人對脈象亦有從當時條件出發來制定一些客觀化的「指標」以說明脈形的方法。這就是用喜聞樂見的客觀事物的形象動態來說明其性質、形狀有所不同,但往往更生動、更形象,更易於使人領會。二者又可以相互補充,以使學者能夠較容易地體會掌握脈象。關於浮脈古人就有很多客觀化的描述。例如前面引的《內經》、《難經》所提出的「如色之遊」、「如落榆莢」、「如循雞羽」、「如物之浮」、「如風吹毛」等等。後來《崔氏四言脈訣》以《內經》如物之浮為根據,發展為「如水漂木」,得到許多脈學書的徵引。如《瀕湖脈學》、《脈訣匯辨》、《醫燈續焰》、《新著四言脈訣》、《診家正眼》、《醫學真傳》、《脈訣啟悟註釋》、《脈確》、《脈法統宗》、《醫醇剩義》、《脈如》、《診脈三十二辨》、《診脈要篇》等都在脈形上採用了「如水漂木」這一形象與具有客觀意義的描述。亦有人將這個形象稍加變動地描述,如《三指禪》說明脈象的同時,又列出平、病、死三種指征,然面關鍵在於如能真正掌握其形象特徵,則根據力度、性質、季節、臨床等等條件以分析其為病,為死當不困難。在形象上過事形容既覺詞費,亦易有詞曲意隱之弊,故爾內,難的形容方式並不多見於後世,我們應從學術發展上認清這一點。

從浮脈性質上講,並不需要再加什麼附加的條件,如果有附加條件必將造成概念不清,例如《脈訣》的「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餘,冉冉尋之如太過」的說法,繳繞不清,前後矛盾,當然是錯誤的。戴氏《刊誤》已力辨其非。戴氏謂:「《脈訣》日:『如太過日浮』,既日舉之有餘關,如何而太過?日太過則浮洪,浮緊,浮弦之脈如何診之?《脈經》並無太過之文。又尋與按不同,按者重手於肌肉筋骨部也、尋則或上或下,或左右,隨脈部以尋之,浮脈按之不足,非尋,之不足也。」所分析批判的是很中肯的。

有些脈學書籍上對於浮脈與無很之脈分辨不清,甚至於認為浮就有「無根」的性質,這顯然是錯誤的。對於這個問題,《診宗三昧》說得較好,在「下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