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驗方秘方

[通治方]

張錫純:燮理湯,治下痢赤白,腹疼,裡急後重。又治噤口痢。

生山藥24克 金銀花15克 生杭芍13克 牛蒡子(炒,搗)6克 甘草6克 黃連4.5克 肉桂(去粗皮,將藥煎至數十沸再入)4.5克

單赤痢,加生地榆6克;單白痢,加生薑6克;血痢,加鴨蛋子20粒(去皮),藥汁送服。

愚生平用此方治癒之人甚多,無論新痢、久痢皆可用。乙丑春在滄州,遇滄州城南宜卿白君,非業醫而好閱醫書,言其族弟年三十餘,患痢近一年,百藥不效,漸至臥床不起,為開此方授之,服3劑痊癒。

--《衷中參西》上冊


[辨證方]


1、寒 證

冉先德:加減桃花湯方,出自先父冉雪峰先生《八法效方舉隅》,原為經驗效方中療痢疾之方,主治重證痢疾,便膿血不止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亦以膿血便為主症,因試以此方治療,每獲良效。

赤石脂60克 乾薑3克(炮半黑) 苡仁30克 瓜瓣12克

上4味,赤石脂三分之二銼,三分之一篩末,以水5杯,煮整塊石脂、乾薑、瓜瓣和苡仁令熟,取1杯半,去滓,納石脂末,日2服,夜1服。

張X X,女,27歲,北京通縣機械廠工人。患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3年,大便下膿血,日7至10次,便時裡急後重,腹痛不爽,曾在北京第六醫院作乙狀結腸鏡檢,結腸部充血水腫,有出血點和潰瘍灶,迭用多種抗菌素、磺胺類藥物無效。患者年齡雖輕,面色{白光}白、形體消瘦,四肢不溫,舌質淡,苔薄黃膩,脈沉滑。擬方:赤石脂30克(銼,2/3人煎,1/3分2次沖服),乾薑6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9克,水煎服,日2次。服本方5劑,膿血便銳減,大便次數亦減少,日2至3次,腹痛、裡急後重也隨之減輕。原方再進5劑,膿血便消失,大便色量正常,成形,日1次。繼以四君子湯調理脾胃作為善後,追訪一年未復發。

--《醫案醫話薈要》


2、熱 證

朱良春:慢性痢疾與結腸炎,長期腹瀉,時輕時劇,迭治不愈,纏綿難解者,辨證往往既有脾虛氣弱的現象,又有濕熱逗留的存在,呈現虛實夾雜的徵象,在治療上既要補脾斂陰,又要清化濕熱,因而創造了仙桔湯,治療此症,取得比較顯著的療效。

仙鶴草15~30克 桔梗6克 烏梅炭4.5克 白槿花9克 炒白朮9克 廣木香4.5克 白芍9克 炒檳榔1.2克 甘草4.5克。

--《名老中醫之路》(一)

張錫純:解毒生化丹,治痢久鬱熱生毒,腸中腐爛,時時切痛,後重,所下多似爛肉,且有腐敗之臭。金銀花30克,生杭芍18克,粉甘草9克,三七(搗細)6克,鴨蛋子(去皮,揀成實者)60粒。上藥5味,先將三七、鴨蛋子

用白沙糖化水送服,次將余藥煎湯服。病重者,一日須服兩劑始能見效。

--《衷中參西》上冊

陳士鐸:人有濕熱作痢,大渴引飲,飲後又不甚快,心中懊儂,小便不利,紅白相間,似膿非膿,似血非血,此是火熱未解之故也。方用滋陰止痢丹。

白芍30克 當歸30克 大黃9克 車前子15克 檳榔6克 蘿蔔子9克

水煎服。1劑膿血減,2劑懊儂除,3劑口渴解,而痢亦頓止矣。

--《辨證奇聞》卷四

葉執中:讀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下,發現孫氏曾患過此病,原文說:「治熱毒下黑血,五內絞切痛,日夜百行,氣絕欲死方:黃連10克,龍骨、白朮各6克,阿膠、乾薑、當歸、赤石脂各9克,附子3克,以水4000毫升,煮取2000毫升,分5服。余以正觀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熱毒痢,至十五日,命將欲絕,處此方藥,入口即定。」族人某,患便血,時發時止,數年不愈,所下純鮮血,肢重怠惰,時覺心悸,別無所苦。向我索方,即書孫氏千金熱毒痢方與之,服數劑血止。次年復發,仍服前方而愈,以後竟未復發。

--《名老中醫醫話》

趙學敏:截痢

木鱉仁6個(研泥,分作2份) 面燒餅1個(切作兩半)

只用半餅作一竅,納藥在內,乘熱覆在病人臍上,一時再換半個熱餅,其痢即止,遂思飲食。

--《串雅內編》卷一

青浦君:治噤口痢。活蝦蟆1只打爛,加上好麝香1.8克,捶勻,貼臍上,用布束緊,半日即飲食,兩日痊癒。

--《壽世編》卷下

繆仲淳:治血痢痛甚湯液,仲淳傳自包瑞溪學憲,試之神效。

白芍葯(酒炒)15克 枳殼(槐花同炒,去槐花)15克 升麻(醋炒)2克 真川黃連(薑汁炒)15克 滑石末9克 乳香 沒藥各2.3克 山楂肉9克 甘草1.5克

--《廣筆記》卷一

朱小南:治噤口疫痢方,雙炭飲。

金銀花炭6克 熟軍炭2.4克 板藍根15克 赤芍9克 白朮6克 雞內金9克 黃芩6克 連翹6克 陳皮3克

上海同壽堂尼姑庵尼姑根芳,年已六十餘歲,患痢疾,便下膿血,嘔惡頻作,不食數日,神志模糊,奄奄一息,彌留床上已二月餘。延先君診治,認為症系濕熱交阻,遂沖胃口,以致噤口不食,毒邪熾盛,導致神志昏迷,乃處上方,囑以小匙緩緩餵服。幾匙入口,嘔逆乃止,盡1劑,神志已清,嘔惡停而下痢次數亦減;2劑後得以起坐,病好大半,復經調理而愈。

--《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


3、虛 證

廖泉清:連梅湯源自《溫病條辨》,以此加味在臨床上治療中毒性菌痢,收效甚捷。

黃連2克 烏梅2克 麥冬6克 生地6克 阿膠5克 沙參6克 石斛6克 木瓜6克 西洋參2克(8個月幼兒量)

水煎服,日服1劑。

--《千家妙方》上冊

裘沛然:齊秉慧是舒詔的再傳弟子,醫名震當時。偶閱其醫案,載一病人「患痢純紅,一日間至數十次,醫治無功,來求予治。乃與天師救絕神丹,方用當歸、白芍各60克,枳殼、檳榔、甘草、滑石、萊菔子各9克,磨廣木香3克調藥水,又和苦薤汁服之,1劑輕,2劑止,3劑痊癒。」我閱後狂喜,因此方我曾多次用於危重痢疾而見奇效。

--《壺天散墨》


4、實 證

趙學敏:截瀉丸,治一切久瀉,諸藥無效,服此自愈。

黃丹(飛過) 枯礬 黃蠟各30克 石榴皮24克

將蠟熔化小銅勺內,再以丹、礬等3味研細末投入,乘熱為丸,如綠豆大,空心服5丸,紅痢清茶下,白痢薑湯下。

--《串雅內編》卷一

範文虎:治久利下血方腸紅丸,治休息痢,下紅白物,有裡急後重者,甚有效。

苦參子(鴉蛋子)120克(去殼,研細末) 黑棗20枚(煮爛去核)

將上藥共搗如泥,為丸,如梧子大,烘乾。每服10~20粒,日服3次。

--《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

董廷瑤:熊膽灌腸劑,為疫毒痢急救時的常用方,其效尚稱滿意。

熊膽0.6克 馬齒莧15克 黃柏12克 椿根白皮15克

下血多者,加苦參9克。用水200毫升,煎至3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2次。

--《幼科芻言》


[食療方]

張汝偉:1920年,時年27歲,患痢下,一日夜二三十次,裡急後重,赤白皆有。余體會到是感受暑邪,兼挾積滯而起,採用簡易食療法,用生藕90克,萊菔子12克,赤沙糖90克,3味煮爛食之,連服五六次,即次數減,無粘凍,不三日而愈。其,後用此法以治其他病人,亦同樣得效。

--《上海老中醫經驗選編》

趙學敏:藥梅,治痢疾。

木通 木香 黃芩 紫蘇 砂仁 薄荷各250克 青梅2500克 燒酒2500克

端午日入瓶內,封固,一月可用,只吃兩個即愈。

--《串雅外編》卷三

張錫純:痢疾初得者,用山楂30克,紅白蔗糖各15克,好毛尖茶葉4.5克。將山楂煎湯,將糖與茶葉在蓋碗中浸片時,飲之即愈。

--《衷中參西》中冊

趙學敏:治諸色痢。

橘餅30克 桂圓肉15克 冰糖15克

水2碗煎,露一宿,溫服;不露亦可。至重者不過二三服,無不神驗。

--《本草綱目拾遺》卷七

萬潛齋:痢疾奇效方,不拘紅白久近皆治。

蘿蔔(惟取自然汁)2酒杯 生老薑(自然汁)半酒杯 生蜂蜜1酒杯 陳細茶(濃煎)1盞和勻服。若    無鮮蘿蔔,或用陳干蘿蔔菜煎水;或多用蘿蔔子,冷水浸過,搗取汁。

有患痢日夜不止,越二十八夜不能睡,藥窮待斃者,用此1服即安,3服痊癒。

--《壽世新編》

龔廷賢:治痢疾。

大團魚1個,水煮去腸甲,加生薑7片,沙糖1小塊,不用鹽醬,少入米粉作羹吃1~2碗,其痢立止。

--《萬病回春》卷三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