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Zhū Linɡ

【英文名】Agaric

【別名】豕零、猳豬屎、豕橐、司馬彪、豨苓、地烏桃、野豬食、豬屎苓、豬茯苓、野豬糞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菌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Grifola umbellatus(Pers.)Pilat]

采收和儲藏: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兩季為多。挖出後去掉泥砂,曬乾。放乾燥通風處。豬苓隱生於地下,地上無苗,尋找較困難。據河北經驗,凡生長豬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發黑,雨水滲透也快,小雨後地面仍顯乾燥。

【原形態】菌核形狀不規則,呈大小不一的團塊狀,堅實,表面紫黑色,有多數凹凸不平的皺紋,內部白色,大小一般為3-5cm×3-20cm。子實體從埋生於地下的菌核上發出,有柄並多次分枝,形成一叢菌蓋,總直徑可達20cm。菌蓋圓形,直徑1-4cm,中部臍狀,有淡黃色的纖維鱗片,近白色至淺褐色,無環紋,邊緣薄而銳,常內卷,肉質,干後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長約2mm,與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圓形至多角形,每1mm間3-4個。孢子無色,光滑,圓筒形,一端圓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林中樹根旁地上或腐木樁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栽培】

生物學特性 野生於海撥1000-2000m的山地次生林中。我國多雨的南方多生長在陽坡,北方多生長在陰坡或半陽坡。5cm的地溫在8-9℃菌核開始萌發,月平均地溫14-20℃時新苓生長快,萌發多,22-25℃時形成子實體。豬苓適宜在疏鬆透氣、腐殖質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長,土壤含水量30%-50%。豬苓與蜜環菌(Armillaria mellea)營共生生活,故豬苓的伴生植物與蜜環菌腐生與寄生的樹種有關,常與柞、樺、槭、橡、榆、楊、柳、楓、女貞子等樹種生活在一起。

栽培技術 豬苓採用半野生栽培,選蜜環菌能夠生長的灌木林、薪柴林,不宜選用用材林和經濟林。在晉南地區宜選擇海撥1000-1500m、地形平坦或為溝槽地及15°左右的緩坡地,土壤為較肥沃的砂壤土。應首先培養蜜環菌枝,可採挖生長有蜜環菌的樹根、木段作菌種,也可用人工培養的蜜環菌三級生產種來培養菌枝,選直徑1-2cm的殼斗科植物及共他闊葉樹的新鮮樹枝,斜砍成10cm小段。挖直徑50-60cm、深30cm的培養坑,坑底鋪一層樹葉,將砍好的樹枝之間,蓋一薄層土。然後按此法再在上面重複擺幾層,每坑一般可擺放5-7層,最後於坑頂覆土3-5cm,土上用樹葉覆蓋。需常澆水保濕,約兩個月後樹枝長滿蜜環菌菌絲,稱菌枝。再選用直徑2-3cm的菌枝砍成長30cm左右短節,作為菌種,按培養菌枝的方法擴大培養出菌材,用來伴栽豬苓。豬苓菌種應選擇生活力旺盛、灰褐色的鮮苓作種苓。在灌木樹叢旁挖10cm左右深的小穴,穴內應具有樹根及縱橫交錯的毛根,在穴底先鋪濕樹葉一層,在樹根旁放一節菌材,豬苓菌核放在樹根與菌材之間,每穴放種苓100-250g,然後蓋一層濕潤的樹葉,覆土填平。穴頂再蓋一層較厚的樹葉。

田間管理 豬苓下種後不宜翻動,並忌牲畜踐踏。夏季如遇乾旱,可引水澆灌。每年春季在穴頂加蓋一層樹葉,這樣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補充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

【性狀】

1.性狀鑒別 菌核呈不規則塊狀、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以個大、外皮黑色、斷面色白、體較重者為佳。

2.顯微鑒別 粉末黃白色。用斯氏液裝片可見散在的菌絲及粘結的菌絲團塊。菌絲細長,彎曲,有分枝,粗細不一,或有結節狀膨大部分,直徑1.5-6μm,稀至13μm,大多無色,少數黃棕色或暗棕色;棕色菌絲較粗,橫壁不明顯。草酸鈣方晶極多,大多呈正方八面體或規則的雙錐八面體,也有呈不規則多面形,直徑3-60μm,長至68μm,有時可見數個集結。粉末遇水合氯醛液粘化成膠凍狀。

【化學成份】

菌核含豬苓葡聚糖Ⅰ,甾類化合物:多孔菌甾酮(polyporusterone)A、B、C、D、E、F、G,4,6,8(14),22-麥角甾四烯-3-酮[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25-去氧羅漢松甾酮(25-deoxymakisterone)A,25-去氧-24(28)-去氫羅漢松甾酮[25-deoxy-24(28)-dehydro9makisterone]A,7,22-麥角二烯-3-酮(ergosta-7,22-dien-3-one),7,22-麥角甾二烯-3-醇(ergosta-7,22-dien-3-ol),5,7,22-麥角甾三烯-3-醇(ergosta-5,7,22-trien-3-ol),5α,8α-表二氧-6,22-麥角甾二烯-3-醇(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ol),還含α-羥基二十四碳酸(α-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

另有報道豬苓菌絲發酵濾液中多糖是由D-甘露糖(D-mannose)、D-半乳糖(D-galactose)、D-葡萄糖(D-glucose)組成,其摩爾比為20:4:1。

【藥理作用】

1.利尿利用:豬苓煎劑,相當於生藥0.25-0.5g/kg,靜脈注射或肌內注射,對不麻醉犬具有比較明顯的利尿作用,並能促進鈉、氯、鉀等電解質的排出,可能是由於抑制了腎小管重吸收機能的結果。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2.1.免疫增強作用:苓多糖能顯著增強小鼠T細胞對ConA的增殖反應以及B細胞對LPS的增殖反應。豬苓多糖對小鼠全脾細胞有明顯的促有絲分裂作用。在12.5mg/(kg· 天)劑量下,豬苓多糖能明顯增強小鼠對SRBC的特異抗體分泌細胞數;能明顯增強小鼠對異型脾細胞遲髮型超敏反應以及促進異型脾細胞激活細胞毒T細胞(CTL)對靶細胞的殺傷。CTL是機體免疫監視的重要效應細胞,在腫瘤免疫中具有關鍵作用。

2.2.一種非T細胞性促有絲分裂素作用。

用正常小鼠脾細胞及胸腺細胞、裸鼠脾細胞及去除吸附性細胞後脾細胞培養,觀察對不同濃度豬苓多糖的增殖反應。結果表明裸鼠脾細胞對豬苓多糖的反應與正常小鼠細胞無區別,即T細胞在此反應中不起作用;裸鼠脾細胞在去除吸附性細胞後,餘下的細胞絕大多數是B細胞,但仍能對豬苓多糖發生明顯的增殖反應,表明豬苓多糖具有B細胞促有絲分裂的作用。裸鼠脾細胞在去除吸附性細胞後對豬苓多糖的反應卻明顯減弱,說明吸附性細胞在裸鼠脾細胞對豬苓多糖的反應中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揭示豬苓多糖可能是一種非T細胞性促有絲分裂素。但不具有血球凝集作用,不同於PHA和ConA等植物來源的促有絲分裂素。

2.3.對小鼠血液ANAE陽性淋巴細胞的影響:驗小鼠每天腹腔注射豬苓多糖2mg/0.2ml,連續7天。實驗前、後取血塗片,用a-醋酸萘酯酶法,標記ANAE陽性T淋巴細胞,並測定百分率。結果表明,豬苓多糖對小鼠血液ANAE陽性T淋巴細胞總數無影響,對顆粒型陽性T淋巴細胞有減少,而對分散顆粒型陽性T淋巴細胞有顯著增殖現象。

3.抗腫瘤作用:3.1.對荷肝癌H22小鼠肝臟糖代謝和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豬苓多糖給於荷肝癌H22小鼠腹腔注射200mg/kg×2天,於第10天處死動物,取出腹水,用伊紅法檢測每鼠腫瘤細胞總數。結果其抑制率為39%。腹腔注射100-200mg/kg共5天,可使荷癌鼠肝糖原積累增加,糖原異生酶: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增強,但對正常鼠肝臟無此作用。400mg/kg可使荷癌鼠亢進的皮質功能恢復正常。提示豬苓多糖有適應原樣作用,這可能是它抗腫瘤作用的一個藥理學基礎。

3.2.對荷肝癌H22小鼠肝糖原積累、糖異生和分解酶系的作用:腫瘤形成過程中基因表達的調節和基因重排是通過關鍵酶而進行,由於糖異生是機體保持穩態的重要機制。選擇糖代謝途徑小的幾個關鍵酶的活性及其動態變化作為指標,觀察對腫瘤有效的豬苓多糖是如何增加荷癌小鼠肝糖原的積累。以豬苓多糖每天腹腔注射400mg/kg共5天,能使葡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從217±35上升到267±12umolp/克蛋白質/小時,果糖-1,6-二磷酸酶(F1,6-Pase)活性從263±25上升到448±56umolp/克蛋白質/小時,如單次腹腔注射同一劑量,G-6-pase活性1.5小時就明顯升高,12小時達高峰,24和48小時仍保持在較高水平,F-1,6-Pase在12和24小時才明顯升高,而肝糖原要到24小時後才顯著增加。但對糖原分解酶即磷酸化酶的活性沒有影響。提示豬苓多糖給藥後荷癌小鼠肝糖原積累是通過糖原異生酶活性的增高,加速糖異生使機體自穩狀態改善而發揮作用。

3.3.豬苓提取物的抗腫瘤作用:豬苓提取物(主要為豬苓多糖)對小鼠移植性腫瘤S-180有較顯著的抑製作用。抑瘤率達50-70%,瘤重抑制率達30%以上。經提取物治療的荷瘤小鼠中,約有6-7%腫瘤完全消退。對腫瘤完全消退的小鼠,在1-6月後再接種腫瘤細胞,均不生長腫瘤,提取物經腹腔注射、靜脈注射及灌胃等給藥,在一定劑量下均能抑制腫瘤的生長,但灌胃的效果較腹腔注射和靜脈注射差,給藥量也大。預防給藥對S-180起抑瘤作用。在單用化療藥不表現抗腫瘤效果的劑量下,加用適量的豬苓提取物會有顯著抗腫瘤作用。對荷瘤小鼠脾臟抗體產生細胞明顯增多,表明有顯著的促進抗體形成作用,還能顯著提高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活力。本品能提高S-180腹水癌細胞內 cAMP的含量,在癌細胞增殖抑制率高的實驗組,癌細胞內cAMP含量提升率也高,一般癌細胞內cAMP含量低於正常細胞,癌變越惡化cAMP含量越低。cAMP能使腫瘤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豬苓酮A-G,7種化合物對L1210細胞有細胞毒作用,有劑量依賴性的抑製作用。

3.4.對實驗性膀胱腫瘤的抑製作用:雌性大鼠給於致癌劑BBN〔N-丁基-N-(4-羥丁基)亞硝胺〕溶液0.25ml(90mg)灌胃,每週2次,共12周,每隻總劑量BBN為2.16g,在同時飼以豬苓干粉90g/kg 餵養。30周後處死。結果表明,膀胱總發瘤率由病理對照組的100%降至61.1%,減少了38.9%,每鼠腫瘤數和瘤直徑顯著低於病理對照組,發癌率由病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