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大黃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Tǔ Dai Huanɡ

【別名】吐血草、箭頭草(汪連仕《採藥書》),救命王(《慈航活人書》),金不換(《綱目拾遺》),紅筋大黃(《貴州民間方藥集》),野蒿荬(《中醫藥實驗研究》),廣角(《福建民間草藥》),鐵蒲扇、大暈藥(《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包金蓮(《閩南民間草藥》),血當歸、癬藥、土三七、蘿蔔奇、止血草(《湖南藥物誌》),化血蓮(《江西草藥》)。

【來源】為蓼科植物土大黃的根。9~10月采收。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且大,黃色。莖粗壯直立,高約1米,綠紫色,有縱溝。根出葉長大,具長柄;托葉膜質;葉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15~30厘米,寬12~20厘米,先端鈍圓,基部心形、全緣,下面有小瘤狀突起;莖生葉互生,卵狀披針形,至上部漸小,變為苞葉。圓錐花序,花小,紫綠色至綠色,兩性,輪生而作疏總狀排列;花被6,淡綠色,2輪,宿存,外輪3片披針形,內輪3片,隨果增大為果被,緣有牙齒,背中肋上有瘤狀突起;雄蕊6;子房1室,具稜,花柱3,柱頭毛狀。瘦果卵形,具3稜,茶褐色。種子1粒。花、果期5~7月。

本植物的葉(土大黃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佈】生於原野山坡邊。黃河流域以南各地均有分佈。產四川、貴州、江蘇、福建、湖南等地。

【性狀】乾燥根肥厚粗大,外表暗褐色,皺折而不平坦,殘留多數細根。一般切成塊狀,斷面黃色,可見有由表面凹入的深溝條紋。味苦。

【化學成份】根含蒽醌類。

【性味】

辛苦,涼。

1《綱目拾遺》:性平。

2《植物名實圖考》:性涼。

3《浙江民間草藥》:味辛,性平。

4《江西草藥》: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熱,行瘀,殺蟲,解毒。治咳血,肺癰,腮腺炎,大便秘結,癰瘍腫毒,濕疹,疥癬,隊打損傷,燙傷。

1汪連仕《採藥書》:治吐血。軍中箭傷,罨之。

2《綱目拾遺》:破瘀生新。治跌打,消癰腫,止血;愈疥癬,和糖醋搗擦。治肺癰。

3《植物名實圖考》:治無名腫毒,消血熱。

4《貴州民間方藥集》:開胃健脾,補體虛力弱。

5《湖南藥物誌》:疏風祛濕,殺蟲止癢,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磨汁塗。

【附方】

1治癆傷吐血:金不換鮮根連葉七錢至一兩,百合三錢,冰糖一兩。水煎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2治咳嗽吐血,跌打受傷吐血:金不換五至七錢,和精豬肉切細,做成肉餅,隔水蒸熟食之。(《中醫藥實驗研究》)

3治肺癰:金不換草根一兩,搗汁酒煎服三次,(《百草鏡》)

4治腮腺炎:鮮土大黃根、鮮天葵根各適量,酒糟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5治皮炎,濕疹:土大黃適量,煎水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癬癩:土大黃根以石灰水浸二小時,用醋磨搽。(《湖南藥物誌》)

7治腫毒初起:金不換草,根葉不拘,五錢。搗碎,陳酒煎服。(《百草鏡》)

8治腳腫爛及小兒清水瘡:土大黃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誌》)

9治大便秘結:土大黃根一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十治湯火傷:土大黃根適量,研末。麻油調敷傷處。(《江西草藥》)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