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寥笙

熊寥笙 ,字以行,男,蜀東巴縣人,1905年,現年85風。家貧,年10歲始上私塾。1921年,肄業於巴縣中學,時童庸生先生任國文教員,宣傳馬克思學說,予受其教,次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與羅世文、彭興道、熊堯賓、龔鶴等四人同一學習小組,慨然有救國救民之志。1925年,父親病痢逝世,悲慟之餘,即棄學學醫。巴國多哲醫,同邑有馬祖培先生,儒而醫者也,他慕其醫道之高明,於是往而問學焉。先生以他有志於醫,苦其道不清傳,喜的授以內經、難經、本草、傷寒、金匱諸經,歷時四載,有所悟人,教經皆能成育,隨師侍診,亦往往獲效。1930年,他未渝州,懸壺於字水專院舊址,歷時一年,後通訪國內醫林賢達以求深造。時有浙江義烏黃溪陳無咎先生者,創辦丹溪學社於瀘上,傳授丹溪之學,他喜出望外,從之函授學習,三年之間一尺素往來盈笑,執經難,師有起予之歎,乃得私淑于先生之乃,而執弟子禮焉。師世居浙之義烏黃溪,丹溪之學,一傳於花溪虞於民,再傳於黃溪烏無咎,三溪之學,予有章得其儲余於。陣師醫學,博大精深,旁搜遠紹,論病必宗內經,制方必述本草,切脈必追太素,淺學寡識壯,鮮能用其高深也。他受其教,用其意,師其法,具體證候,具體分析,隨證施治,活法周機,創製新方,不生搬書本條文以死扣活病,不硬套時方、經方板法對芥入座以療疾,必須細審六淫七情所傷以探其因,人體之陰虛陽虛以究其本,病之虛實寒熱以辨其證,循此制方選藥,藥隨病變,病隨藥食,運用之眇,操之在我,以之治病,不為病難,每獲奇效,而於咳嗽、黃疸、濕熱病之治,如庖丁解牛,尤為得心應手。1933年後,醫道大行,跑門求治者,一日不暇接。3年苦戰,業務蒸蒸日上,私心甚以為慰。斯時也,正值民國動亂之秋,中醫瀕於危之之際,目擊時艱,振興中醫之志,油然而生,診余之暇,竭其餘力,主編《國醫月刊》於重慶,私人刊行,並在《新寫報副刊》上,刊登《國醫週刊》,宣傳租國醫學之偉大成就及臨床經驗,用以擴大中醫之社會影響,與當局廢止中醫以有力之回擊。

1951年放棄私人開業,參加西南衛生部中醫科工作,1953年曾榮獲合理化建議三等模範稱號。1954年,調重慶市衛生局,任中醫科科長,創建第一.二中醫院,改重慶中醫進修學校為中醫學校,專門培養中醫後繼人才。1957年錯劃為右派,保留市政協委員,不復過問中醫行政工作。1958年調第二中醫院,任門診醫療工作。並輔導三醫大、重慶醫學院及市屬西醫院高級西醫學習中醫臨床實習,時達3年之久,西醫反映良好。1959年,右派摘帽,於3個月之內,著《傷寒點睛》、《金匱啟蒙》及《藥性三百首》三書,共約百萬餘言,1962年調第一人民醫院,與西醫黃星垣擔任營養不良水腫科研工作,初有成效,此為重慶市中醫科研工作之矯矢。1964年,調一中醫院,致力於腎盂腎炎工作,療效顯著,未及兩年,在文革時期,打人人間地獄,形同無期徒刑,勞動改造,遂不復言醫實。1987年重歸中醫隊伍,而為自由職業,重理舊業當中醫。1979年改正錯劃右派,「無期徒刑」宣告結束,並任市中醫研究所副所長。1980年,走筆疾號「中草藥常用七百味歌括」呈獻市科學大會以表熱愛祖國、熱愛科學之忱,榮獲先進工作等稱號,是書評為優秀科技成果獎。同年續著《傷寒名案選新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獲四川省勞動模範光榮稱號及獎章。1982年中央衛生部評他技術職稱為研究員。1983年市衛生局將《傷寒名案選新注》進行評審,評為科技成果二等獎並發給獎金。1984年響應黨總結老中醫經驗號召,夜以繼日,以拚搏精神,督促門人熊曉陽、熊開沂奮發整理《金匱啟案選新注》及《中醫難症論治>二書,共約20餘萬字,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承馬、陳二師之教,積60餘年之治學及醫療經驗,深知欲精通中醫學,必先建立正確之學術思想,端正治學態度,以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庶成學術成就可期,發明成果有望,茲就三比之旨趣,有可謂而言者,簡述如次:其之治醫,學追仲景,上窺靈素,下覽百家,溯流窮流,取法手上。歧黃大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以陰陽對立統一觀,觀察疾病之發生、發展、及其傳變,轉歸機制,掌握其萬變不離其家「變底規律」。中醫典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研究方法,應以歷史唯物、辯證唯物方法批判接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托空言,重實際,力求科學性和實用價值。歷代各家學說,互有長短,各立門戶,自許成家,後學往往無所適從。予於後世醫家之言,持客觀態度,實事求是,匯通百民,衡之以正,破除偏陰偏陽,主寒主熱一偏之積習,不存門戶之見,一以八綱辨證,八法論治,治求其本,平衡陰陽為準繩。中醫學為變之醫學,治病而不明變,顯為使病就方,對號入座,天下寧有此挨病乎?應在辨病、辨症、辨脈、辨治上很下功夫,師古而不泥古,活法圓機,以症無窮之病變,實破死框框,走出新路子。予宗仲景制方大法,自製新方以療疾,復守丹溪垂戒:「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評審,正氣須保護」,從不猛衝猛打,一生治病,以「謹慎」二字為座右銘,然又非明哲保身,作一個泰手中醫,而是遵《內經》:「隨其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所謂調此,以平衡陰陽,調和胃氣為核心也,。所治之病,無不奇效,內婦兒科,各擅專長,不為一病一科所拘,能治傷寒,亦能治濕病,能治雜病,亦能治外感,一通百通,一不通百不通,此中醫之科別,有異於西醫之分科也。內科講病,如咳嗽、黃疸、水腫六郁病等,他醫或西醫久治不愈者,我以數劑能起之,且少復發。婦人不孕、崩漏、帶下等病,亦各擅長。尤其對西醫診斷不明及育特效藥之疑難病症,一經診治,療效原為顯藥。至於發明成果,愧無以應,歷代醫家治案,均繫個案為主,未有成千上萬之統計數字,本人治驗,亦復如是。治陰虛火旺牙病、口腔潰瘍、男婦落發、皮膚疣子、尿毒症、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等病,屬治屬效,療效滿意,雖未上報評為發明成果,自許為愚者千慮之一得,竊引為自豪。綜上所述,見於所著《傷寒啟案先新注》、及《中醫難症論治》二書中,是印其之學術成就及發明貢獻。

主要論文:「匯通寒溫病機病理融會傷寒溫病治法」,「溫病質難」,「痙厥湯脫辨」,「咳嗽證治津逮」,「黃疸證治津要」,「血證知津」,「傷寒論引端」,「傷寒學步」,「郁證漫談」,「腎炎論治」,「二陳湯臨床運用」,「產後外感論治」,「論桂枝湯的運用」,「論麻黃湯的運用」,「關於中醫文獻節制生育的方藥簡介」,「我國醫藥的偉大成就和光明前景」。專著:《傷寒名案選新注》、《傷寒(論)點睛》、《金匱名案選新注》、金匱(案鑒)啟蒙》、《中醫難症論治》、《中草藥常用七百味歌括》、《醫學一見能症方歌括》。曾任職務:原市衛生局中醫科長、農工中央候補委員、市中醫研究所副所長、市中區人大常委、農工重慶市委副主委、《四川中醫》編委、市政協1-8屆委員、市《中醫藥雜誌》編委、省中醫學會理事、市中醫學會理事。現任職務:市中醫研究所研究員、農工重慶市委顧問、市人大9-10屆人大代表、農工中央咨盟委員、市衛生局咨詢委員會常委、市中醫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市中醫藥雜誌顧問。各團體擔任名譽職務:市中醫學校附屬醫院名譽院長、《重慶醫藥》名譽顧問。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