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紅花子

【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Shuǐ Honɡ Huā Zǐ

【別名】水葒子(《本草衍義》),葒草實(《綱目》),河蓼子(《山東中藥》),川蓼子、水紅子(《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蓼科植物葒蓼、酸模葉蓼或柳葉蓼的果實。8~10月間割取果穗,曬乾,打落果實,除去雜質。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葒草、假辣蓼、辣蓼草等條。

【生境分佈】

1水葒子

為植物葒草的乾燥果實,呈扁圓形,直徑2~3毫米,厚1~1.5毫米。表面棕黑色,或紅棕色,有光澤,兩側面微凹入,其中央呈微隆起的線狀,先端有刺狀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淺棕色略突起的果柄痕,有時殘留膜質花被。果皮厚而堅硬。種子扁圓形,種皮淺棕色膜質;胚乳粉質,類白色,胚細小彎曲,略成環狀。氣微弱,味淡。以飽滿充實,色紅黑者為佳。

2辣蓼草子

又名:水紅蓼子。為植物酸模葉蓼或柳葉蓼的乾燥果實,呈卵圓形,直徑約1~2毫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紅棕色。細小彎曲的胚位於一側,成半環狀,其餘與水葒子同。

主產江蘇、遼寧。四川、山東、吉林等地亦產。

【化學成份】葒草種子含澱粉41.51%。

【藥理作用】小鼠每天灌服水葒子煎劑、酊劑或石油醚提取物,連續10天,對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實體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但其效果不穩定,需進一步證實。

【性味】

鹹,寒。

1《別錄》:味鹹,微寒,無毒。

2《滇南本草》:性寒平,味苦。

3《藥材資料彙編》:辛,無毒。

4《藥材學》: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消瘀破積,健脾利濕。治脅腹癥積,水臌,胃疼,食少腹脹,火眼,瘡腫,瘰疬。

1《別錄》: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2《滇南本草》:破血,治小兒痞塊積聚,消年深堅積,療婦人石瘕症。

3《品彙精要》:明眼目,消瘡毒。

4《國藥提要》:去熱,治煩渴及頸淋巴腺炎。

5《藥材學》:清肺化痰,降氣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

6《上海常用中草藥》:散血,消積,止痛。

7《新疆中草藥手冊):健脾利濕,清熱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頸淋巴結核,脾腫大,消化不良,腹胺胃痛,小兒食積,結膜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大劑1兩);研末、熬膏域浸酒。外用:熬膏或搗爛敷。

【注意】凡血分無瘀滯及脾胃虛寒者忌服。

【附方】

1治腹中痞積:水紅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文武火熬成膏,量痞大小攤貼,仍以酒調膏服。忌葷腥油膩。(《保壽堂經驗方》)

2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紅花子五錢,大腹皮四錢,黑丑三錢。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3治脾腫大,肚子脹:水紅花子一斤,水煎熬膏。每次一湯匙,一日二次,黃酒或開水送服。並用水紅花子膏攤布上,外貼患部,每天換藥一次。(《新疆中草藥手冊》)

4治瘰疬,破者亦治:水葒子不以多少,微炒一半,余一半生用,同為末,好酒調二錢,日三服,食後夜臥各一服。(《本草衍義》)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