楤木白皮

【出處】《浙江民間草藥》

【拼音名】Sǒnɡ Mu Bai Pi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楤木樹皮的韌皮部。全年可采。

【原形態】

楤木(《本草拾遺》),又名:鵲不踏(《綱目》),刺老包、仙人杖、刺春頭、鵲不站、破涼傘、虎陽刺、刺包頭、通刺、黃龍苞、鳥不企草、老虎刺草、鳥不宿、紅桐刺、白刺椿、刺杖、白刺桑柴、老虎吊、貓兒刺、百鳥不棲、紅虎刺、刺桐、紅刺蒙桐、虎椒刺、白塔刺頭、黃狼尾巴、飛天蜈蚣、天蜈蚣、雀不站。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達8米。莖直立,通常具針刺。2回或3回單數羽狀復葉,長40~80厘米,羽片有小葉5~11,基部另有小葉1對,卵形至廣卵形,長5~12厘米或更長,寬3~8厘米,先端尖或漸尖,邊緣細鋸齒,基部不甚對稱,圓形或心臟形,上面粗糙,下面絨毛狀,沿脈上密被淡褐色細長毛。花序大,圓錐狀,由多數小傘形花序組成,長達50厘米,密被褐色短毛;花梗細,有毛,墓基有膜質披針形小苞片;花萼鍾狀,先端5齒裂;花瓣5,白色,三角狀卵形;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5,離生。漿果狀核果,近球形。具5稜,花柱宿存,熟時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溝、林緣、山坡。分佈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乾燥樹皮呈剝落狀,粗糙不平,有縱皺及橫紋,並散生堅硬的針刺。外面灰白色至灰褐色,內面黃白色而光滑;斷面呈纖維性;樹枝上針刺較密。氣微香,嚼之帶粘液性。

【化學成份】莖皮及根皮含三萜皂甙,鞣質、膽鹼、揮發油。

【性味】《閩東本草》:性溫,味微鹹。

【歸經】《閩東本草》:入肝、心、腎三經。

【功能主治】

治風濕痺痛,跌打損傷。

1《本草推陳》:樹皮及根皮均有健胃,收斂,利尿及制糖作用。治糖尿病,腎臟病,胃潰瘍。

2《閩東本草》:補腰腎,壯筋骨,舒筋活血,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附方】

1治痛風:楤木白皮一兩。同豬肉燒食,或配其他痛風藥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2治跌打損傷:鮮楤木皮,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備註】

樹枝在江蘇、浙江作鳥不宿使用,參見鳥不宿條。

其變種黃花楤木(又名:狼牙棒、烏郎頭)的根皮及莖皮,在寧夏地區亦供藥用,功效相同。其不同點:莖刺較少;葉帶灰白色,葉面僅中脈上疏生柔毛;花軸主軸近光滑;花帶黃色。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