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罔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 陶弘景:烏頭搗苲莖取汁日煎為射罔,獵人以敷箭射禽獸,中人亦死,宜速解之。

2.《日華子本草》:土附子,生去皮,搗濾汁,澄清旋添,曬乾取膏,名為射罔。獵人將作毒箭使用,或中者,以甘草、藍青、小豆葉、浮萍、冷水、薺苨皆可御也。

3.《綱目》:草烏頭取汁,曬為毒藥射禽獸,故有射罔之稱。《後魏書》言,遼東塞外秋收烏頭為毒藥,射獸。

【拼音名】She Wǎnɡ

【英文名】Extract is made of juice of Kusnezoff Monkshood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野生種)和北烏頭等的汁製成的膏劑。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2.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原形態】

1.烏頭,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塊根通常2個連生,紡錘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側根(子根)甚肥大,直徑達5cm。莖直立或稍傾斜,下部光滑無毛,上部散生貼伏柔毛。葉互生,革質,有柄;葉片卵圓形,寬5-12cm,3裂幾達基部,兩側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狀楔形,先端再3淺裂,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總狀圓錐花序,花序軸有貼伏的柔毛;萼片5,藍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長15-18mm,寬約20mm,側萼片近圓形;花瓣2,無毛;雄蕊多數,花絲下半部擴張成寬線形的翅;心皮3-5個,離生,密被灰黃色的短絨毛。蓇葖果長圓形,具橫脈,花柱宿存,芒尖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

2.北烏頭,多年生草本,高70-150cm。塊根常2-5塊連生,倒圓錐形,長2.5-5cm,外皮黑褐色。莖直立,光滑。葉互生,有柄;葉片近於革質,全形為卵圓形,長6-14cm,寬8-9cm,3全裂,裂片菱形,再作深淺不等的羽狀缺刻狀分裂,最終裂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尖,二面均光滑,或有時微被毛。總狀花序,或有時為緊縮的圓錐花序;花萼5,紫藍色,上萼片盔形,長1.5-2cm,、側萼片長1.4-1.7cm;花瓣2,無毛,有長爪,距長1-4mm;雄蕊多數,無毛;子房5個,稀有3-4個,無毛,花柱與子房等長。蓇葖果長1-2cm。種子有膜質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山地草坡和灌木叢中。

2.生於山地、丘陵、草坡或疏林、草甸上。

資源分佈:1.分佈於遼寧南部、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四川、貴州、雲南。主要栽培於四川。陝西、湖北、湖南、雲南等地也有栽培。

2.分佈於東北、華北。

【性味】苦;熱;大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解毒消腫;軟堅散結。主治風寒痺痛;頭風頭痛;瘰疬結核;症瘕;熱毒瘡癰;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本品有劇毒。

【附方】1治腹中症,有結積,便害飲食,轉贏瘦:射罔二兩,椒三百粒。搗末,雞子白和為丸,如大麻子。服一丸,漸至如大豆大,一丸至三丸為度。(《肘後方》)2治三十年心疝:真射罔、新好茱萸。上二味等分,搗篩,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丸,日三。(《范汪方》)3治瘧病:巴豆二枚(去心皮),射罔如巴豆大,棗一枚(去皮)。令搗成丸,如梧子大。先發水服一丸。(《補缺肘後方》)4治蛇虺螫人:射罔塗螫處,頻易。(《梅師集驗方》)5治沙虱毒:射罔敷之。(《千金方》)

【各家論述】

1.《別錄》:療症堅及頭中風、痺痛。

2.《本草拾遺》:主瘺瘡瘡根結核,瘰疬毒腫及蛇咬。先取藥塗肉四畔,漸漸近瘡,習習逐病至骨,瘡有熱(熟)膿及黃水出塗之;若無膿水,有生血及新傷肉破,即不可塗。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