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仰山

作為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他以研究室、工作室為基地,以科研、臨床為兩翼,開設六個專科專病特色門診,申請課題十餘項,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整的石氏傷科理法方藥體系,並有效運用於臨床,年門診量達15萬人次。

石仰山,男,1931年3月生,江蘇無錫人,中共黨員,師承(相當於本科)學歷,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上海市黃浦區中心醫院主任醫師、名譽院長。

1955年正式開業行醫,任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傷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首批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上海市名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86年被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分別於1983年、1985年、1987年被上海市市政府授予「上海市勞動模範」。

在石仰山的率領下,石氏傷科以其研究室、工作室為基地,以科研、臨床為兩翼,不斷地對石氏傷科歷史淵源、學術理論、診治特色、系列藥品等進行了研究與開發,並以石氏傷科外用藥之精華三色敷藥的開發為突破口(已開發為石氏傷膏-現名復方紫荊消傷膏,國家三類外用新藥),建立三個課題小組,開設六個專科專病特色門診,申請課題十餘項,同時特聘石氏其他代表性傳承人施杞教授、石印玉教授等為顧問,開設專家門診,成績斐然。石仰山團隊共有15人,擁有床位50張,年門診量達15萬人次。

石仰山具有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他強調傷科治療內外並重,「十三科一理貫之」,以中醫理論辨證施治的整體觀指導傷科的臨床實踐,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整的石氏傷科理法方藥體系,有效地運用於傷科臨床實踐。理論上,確立了石氏傷科「三十二字」治病思想,即「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筋骨並重、內合肝腎、調治兼邪、獨重痰濕、勘審虛實、施以補瀉」。診治上,突出骨折損傷內治三期治療、傷筋三辨理筋六則治療、內傷病變定位定性治療、陳傷勞損辯證求因治療等。用藥上,擅長氣血兼顧、注重兼邪、突出痰瘀、內外並重,脾腎同治,治病求本。內服配伍強調君臣佐使,尤以藥對運用而屢建奇功,外用之劑配伍講究辛竄走竅之品,注重劑型改革,療效頗著,先後研製出石氏傷膏(現名復方紫荊消傷膏,國家三類外用新藥)、椎脈回春合劑、石氏接骨片等一系列名方驗方。手法上,石氏認為「手法是醫者用雙手診斷和治療損傷的一種方法」,並將手法運用於傷科疾病的診斷,比摸患處以瞭解傷情,診斷後以「穩而有勁、柔而靈活、細而正確」的手法要領施以治療。石氏手法一般常以十二字決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搖、抖」。

石仰山先後帶教邱德華、李浩鋼、林定坤、蘇海濤、丘青中等全國各地多位學術繼承人。2006年被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2012年被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石仰山先後編撰出版《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石筱山石仰山卷》、《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石筱山石仰山卷》、《石仰山談軟組織損傷》等多本專著,發表《傷科的辨證論治》、《關於筋骨和肝腎關係的理論探討》、《骨質增生》、《骨折論治》、《牛蒡子湯在傷科中的應用》、《石氏理傷手法談屑》、《石氏消散膏治療網球肘臨床觀察》、《論損傷血瘀》、《傷科用藥舉要》、《中醫傷科對骨質增生的認識和治療》等論文50餘篇。

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石仰山先後主持完成多項課題研究,如「椎脈回春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骨密1號骨密2號(脾腎同補)治療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臨床研究」,「『石氏傷膏』劑型改革及臨床研究項目」,「急性軟組織損傷早期反應與修復關係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其中一項科研成果(石氏傷膏)1999年獲得衛生部三類新藥批文,二項課題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三項課題獲黃浦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石仰山積極參政議政,曾擔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多屆黃浦區政協副主席,他積極獻計獻策,對促進本地區中醫藥事業的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其「促進中醫藥發展的若干建議」及「關於解決衛生系統職工住房困難」等提案獲得優秀提案獎。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