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檳榔

【出處】出自《品彙精要》

【拼音名】Mǎ Bīnɡ Lɑnɡ

【英文名】Seed of Masaikai Caper

【別名】馬金南、馬金囊、紫檳榔、山檳榔、太極子、屈頭雞。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白花菜科植物馬檳榔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pparis masaikai Levl.

采收和儲藏:冬季采收成熟果實,擊破硬殼,取出種子曬乾。

【原形態】山檳榔 灌木或攀援植物。枝略扁平,帶紅色,密被誘色短絨毛;刺粗壯,花枝上常無刺。葉柄粗壯,長12-21mm,被毛與技相同;葉片橢圖形或長圓形,有時橢圓狀披針形,長7-20cm,寬3.5-9cm,先端圓形或鈍形,有時急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近革質,背面密被脫落較遲的誘色短絨毛;中脈稍寬闊,表面微凹,背面淡紫色,凸起。亞傘形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組成10-20cm長的圓錐花序,花序中常有不正常發育的小葉,各部均被銹色短絨毛,亞傘形花序有花3-8朵,總花使長1-5cm;花白色或粉紅色;萼片長8-12mm,寬5-8mm,外面密被銹色短絨毛,花瓣長12-15mm,兩面均被絨毛,上面2個較寬,長圓狀倒卵形,基部包著花盤,下面2個較狹,長圓形;雄蕊40-50;雌蕊柄長2-3mm;子房卵球形,表面有數條縱行的稜與溝。果球形或近橢圓形,長4-6cm,直徑4-5cm,成熟及干後紫紅褐色,表面有4-8條縱行雞冠狀高3-6mm的肋稜,先端有數至15mm長的喙;花梗及雌蕊柄果時木化增粗,果皮硬革質,厚約5mm,紫紅色;種子數至10餘粒,長約1.8cm,寬約1.5cm,高約1cm,種皮紫紅褐色。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溝谷或山坡密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不規則扁圓形,直徑l-2cm。表面棕褐色,常有黑褐色果肉殘留,邊緣有鳥嘴狀突出,其凹人處可見類三角形的種臍;胚乳膜質,內表面及膜質胚乳表面均可見紫棕色彎月形的種脊斑痕。種仁黃白色,胚軸長,子葉折疊,盤旋彎曲如蝸牛狀。氣微,味微澀、腥、甜。以個大、飽滿、種仁色黃白、味甜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種皮厚壁細胞3-4列,細胞類圓形、卵形式多角形.直徑15-45μm,壁厚5-15μm,孔溝及層 紋明顯,分枝狀石細胞長163-450m,直徑30-45μm,胞腔明個散在或成,長吏900-300μm,直徑25-40μm,壁厚10-15μmu。

徑7-20μm。薄壁組織層細胞8-10列,有一具偏光性的帶。胚乳細胞2-7列,多角形,壁增厚,內含糊粉粒及油滴。

【化學成份】馬檳榔成熟種子中含有2種甜味蛋白,分別命名為馬檳榔甜蛋白(mabinlin)Ⅰ及Ⅱ。甜蛋白Ⅰ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1 600,等電點為11.8;甜蛋白Ⅱ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0 400,等電點為 11.3。種子吸脹或浸泡水中並保溫一段時間,會產生一種苦味物質:(口惡)唑烷硫酮(oxazolidine-2-thione),它是由於種子中所含的2-羥乙基芥子油甙(2-hydroxyethylglucosi-nolate)酶解時所產生的,可將甜味掩蓋。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Capparisdecidua的果殼和種子的醇提取物(揮發性含硫的有機化合物)對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霍亂弧菌等均有抗菌作用,但無抗真菌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 (l)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水浴中溫濕1-2h,濾過。取濾液2ml,置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生大量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無明顯消失。(檢查皂式)(2)取本品粉末10g,置帶塞錐形瓶中,加乙醚50ml,浸泡2h,濾過。取濾液2ml,置表面皿中揮發乾,加無水硫酸鈉少量共熱,產生氣泡,並有白色、具刺激性臭氣。(檢查油脂類化合物)

【性味】甘;寒

【歸經】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催生斷片。主治傷寒熱病;暑熱口渴;喉炎喉痛;食滯脹滿;麻疹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生嚼1-2枚;或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未婚未育女性慎久服,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1.《品彙精要》:主催生,若難產臨死者用仁細嚼,並華水送下。生產繁者,久服則子宮冷,自然絕矣。

2.《綱目》:傷寒熱病,食數枚,冷水下。又治惡瘡腫毒,內食一枚,冷水下,外爵塗之,即無所傷。

3.《廣西中藥志》:清肺、生津止渴。治麻疹、喉痛。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