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

【出處】《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Mǎ Chǐ Xian

【別名】馬齒草(《雷公炮炙論》),馬莧(陶弘景),五行草(《本草圖經》),馬齒菜(《聖惠方》),馬齒龍芽(《寶藏論》),五方草、長命菜、九頭獅子草(《綱目》),酸莧、安樂菜(《醫林纂要》),瓜子菜(《嶺南採藥錄》),長命莧、醬瓣豆草(《中國藥植志》),蛇草(《南京民間草藥》),酸味菜(《貴州民間方藥集》),豬母菜、獅子草(《福建民間草藥》),地馬菜(《江蘇植藥志》),馬蛇子菜、螞蟻菜(《東北藥植志》),馬踏菜(《山東中藥》),長壽菜(《中國藥植圖鑒》)。

【來源】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夏、秋兩季當莖葉茂盛時采收,割取全草,洗淨泥土,用沸水略燙後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肉質草本,全株光滑無毛,高20~30厘米。莖圓柱形,平臥或斜向上,由基部分歧四散,向陽面常帶淡褐紅色或紫色。葉互生或對生,葉柄極短,葉片肥厚肉質,倒卵形或匙形,長1~3厘米,寬5~14毫米,先端鈍圓,有時微缺,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暗紅色。花兩性,較小,黃色,通常3~5朵,叢生枝頂葉腋;總苞片4~5枚,三角狀卵形;萼片2,對生,卵形,基部與子房連合;花瓣5,倒心形,先端微凹;雄蕊8~12,藥黃色;雌蕊1,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頂端4~6裂,形成線狀柱頭。蒴果短圓錐形,棕色,蓋裂;種子多數,黑褐色,表面具細點。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佈】生於田野、荒蕪地及路旁。我國大部地區都有分佈。全國各地均產。

【性狀】乾燥全草皺縮捲曲,常纏結成團。莖細而扭曲,長約15厘米。表面黃褐色至綠褐色,有明顯的縱溝紋。質脆,易折斷,折斷面中心黃白色。葉多皺縮或破碎,暗綠色或深褐色。枝頂端常有橢圓形蒴果或其裂爿殘留,果內有多數細小的種子。氣微弱而特殊,味微酸而有粘性。以棵小、質嫩、葉多、青綠色者為佳。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殘根,以水稍潤,切段曬乾。

【性味】

酸,寒。

1陶弘景:小酸。

2《唐本草》:味辛,寒,無毒。

3《本草經疏》:味辛苦,氣寒,無毒。

【歸經】

入大腸,肝、脾經。

1《滇南本草》:入胃。

2《得配本草》:入手太陽、陽明經。

3《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痕疬。用於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常配黃連、木香。內服或搗汁外敷,治癰腫。亦用於便血、子宮出血,有止血作用。

1《唐本草》:主諸腫瘺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癖癥癖,小兒尤良;用汁洗緊唇、面皰、馬汗、射工毒塗之瘥。

2孟姺:濕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塗敷。治疳痢及一切風,敷杖瘡。

3《食療本草》:明門。亦治疳痢。

4《本草拾遺》:止消渴。

5《蜀本草》:主屍腳(人腳無冬夏常拆裂)、陰腫。

6《開寶本草》:主目盲白霄,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癥結癰瘡。又燒為灰,和多年醋滓,先灸丁腫。以封之,即根出.生搗絞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

7《日用本草》:涼肝退翳。

8《滇南本草》:益氣,消暑熱,寬中下氣,潤腸,消積滯,殺蟲,療瘡紅腫疼痛。

9《綱目》: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

十《生草藥性備要》:治紅痢症,清熱毒,洗痔瘡疳疔。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或搗汁飲。外用:搗敷、燒灰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本草經疏》:凡脾胃虛寒,腸滑作洩者勿用;煎餌方中不得與鱉甲同入。

【附方】

1治血痢:馬齒菜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上以水和馬齒莧煮粥,不著鹽醋,空腹談食。(《聖惠方》馬齒粥)

2治產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痛:生馬齒菜,搗,取汁三大合,煎一沸,下蜜一合調,頓服。(《經效產寶》)

3治小便熱淋:馬齒莧汁服之。(《聖惠方》)

4治赤白帶下,不問老稚孕婦悉可服:馬齒莧搗絞汁三大合,和雞子白一枚,先溫令熱,乃下莧汁,微溫取頓飲之。(《海上集驗方》)

5治闌尾炎:生馬齒莧一握。洗淨搗絞汁30毫升,加冷開水100毫升,白糖適量,每日服三次,每次100毫升。(《福建中醫藥》6(3):113,1961)

6治癰久不瘥:馬齒莧搗汁,煎以敷之。(《千金方》)

7治多年惡瘡:馬齒莧搗敷之。(《滇南本草》)

8治蛀腳臁瘡:干馬齒莧研末,蜜調敷上,一宿,其蟲自出。(《海上方》)

9治翻花瘡:馬齒莧一斤燒為灰,細研,以豬脂調敷之。(《聖惠方》)

十治耳有惡瘡:馬齒莧一兩(干者),黃柏半兩(銼)。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⑾治甲疽:牆上馬齒莧(陰乾)一兩,木香、丹砂(研細),鹽(研細)各一分。上四味,除丹砂、鹽外,銼碎拌令勻,於熨斗內,炭火燒過,取出細研,即入丹砂、鹽末,再研勻,旋取敷瘡上,日三、兩度。(《聖濟總錄》馬齒散敷方)

⑿治小兒白禿:馬齒莧煎膏塗之,或燒灰豬脂和塗。(《聖惠方》)

⒀治小兒火丹,熱如火,繞腰即損:杵馬齒莧敷之,日二。(《廣利方》)

⒁治瘰疬:馬齒莧陰乾燒灰,臘月豬膏和之,以暖泔清洗瘡,拭乾敷之,日三。(《救急方》)

⒂治瘰疬未破:馬齒莧同靛花搗摻,日三次。(《簡便良方》)

⒃治肛門腫痛:馬齒莧葉、三葉酸草等分。煎湯熏洗,一日二次有效。(《瀕湖集簡方》)

⒄治蜈蚣咬傷:馬齒莧汁塗之。(《肘後方》)

⒅腳氣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用馬齒莧和少量粳米、醬汁煮食。

⒆產後虛汗。用馬齒莧研汁三全服。如無新鮮者,以干者煮汁亦可。

⒇產後血痢,小便不愛,臍腹疼痛。用生馬齒莧菜搗汁三合,煎開,加蜜一合調服。

(21)肛門腫痛。用馬齒莧葉、三葉酸草等分,煎湯熏洗。一天二次,有效。

(22)赤白逅眄。用馬齒莧搗汁三合,倒入溫熱一兩枚雞蛋白中,乘微溫一次服下。一般服兩次見效。

(23)腹中白蟲。用馬齒莧煮水一碗,和鹽醋空腹吃下。不久有白蟲排出。

(24)風齒腫痛。用馬齒莧一把,嚼汁浸患處,腫即消退。

(25)耳內外惡瘡。用黃櫱半兩、干馬齒莧一兩,共 研為末敷塗。

(26)小兒臍瘡。用馬齒莧燒過,研末敷塗。

(27)疔瘡腫毒。有馬齒莧二分、石灰三分,共研為末,加雞蛋白調勻敷塗。

(28)積年惡瘡。用馬齒莧搗爛封住,或取汗煎濃敷塗。

【臨床應用】

1預防菌痢

取鮮馬齒莧莖葉,洗淨切碎,1斤馬齒莧加水3斤,煎取1斤,過濾。成人日服3次,每次70毫升,連服2~7天。兒童服60%馬齒莧煎液,或把馬齒莧切細做成餛飩、饅頭餡,或煮粥吃;每斤鮮馬齒莧可分給15個兒童服用,隔日吃1次。有些地區也作為副食晶食用,連續10天。經數千例觀察,在菌痢流行季節服用,發病率明顯下降。

2治療菌痢、腸炎及痢疾帶菌者

馬齒莧對急、慢性菌痢的療效,與其它治痢藥物如磺胺脒、合黴素等相仿,對急性病例的有效率在90%以上,對慢性病例的有效率亦在60%上下。劑量:馬齒莧有效劑量的安全範圍較大,雖大量服用,亦無毒性。但亦有報告1例服用100%馬齒莧煎液後引起過敏性皮疹。有人主張鮮草每日服1斤,乾草減半。臨床上常用50%煎劑(乾草),每次50~100毫升,或100%煎劑(鮮草),每次40~70毫升,日服3~4次,小兒酌減,連續7~10天為一療程。慢性病例連服4周亦未見毒性反應。對頑固病例可用馬齒莧煎液稀釋後行保留灌腸,每次200毫升,每日1次。又有用馬齒莧、鐵莧菜等量製成注射劑(每毫升相當於生藥各1克),成人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2~3次,連續3天為一療程。此外,又可用馬齒莧與白頭翁、黃柏按3:1:1的比例製成合劑,治療效果亦滿意。在馬齒莧治療過程中,對嚴重失水患者須按常規補液,腹痛者可給顛茄合劑。急性病例絕大多數在服藥後一切臨床症狀迅速被控制,1~2天內體溫恢復正常,3~6天內排便次數轉為正常,3~4天內腹痛及裡急後重消失,2~6天最遲11天內大便培養轉為陰性。又馬齒莧對痢疾帶菌者、腸炎、消化不良性腹瀉,也有同樣效果。

3治療鉤蟲病

成人1次量為鮮馬齒莧5~6兩,煎汁,加食醋50毫升,也可加適量白糖,每天1次或分2次空腹服,連服3天為一療程。如需行第二、三療程,須間隔10~14天。臨床觀察192例,服藥1~3個療程後糞檢蟲卵轉陰率占80%上下。馬齒莧亦可製成片劑或1:2流浸膏,以片劑療效較高,流浸膏次之,水煎劑較差。

4治療急性闌尾炎

干馬齒莧、蒲公英各2兩(亦可用鮮草,劑重加倍,水煎2次,煎液合併再濃煎成200毫升,上下午各服100毫升。經治療31例,除1例療效不佳而改用手術治療外,其餘均痊癒出院。其中絕大多數在3~8天內體溫及白細胞恢復正常,腹痛、反跳痛、腹肌緊張消失,壓痛消失或尚有輕微深壓痛。另法取馬齒莧洗淨搗碎,以紗布包裹壓搾過濾,取原汁30毫升,加適量白糖及冷開水使成100毫升,為1次量,日服3次,也有療效。

5治療淋巴結核潰爛

取全草6兩洗淨曬乾,加工成細粉,放入熬熟的豬板油8兩中,趁熱用鐵勺不斷攪拌,待冒白煙,將鍋端下,放入蜂蜜8兩,攪拌成糊狀,冷卻後即成軟膏。用藥前先將患處用淘米水(冷開水淘米)洗淨,按瘡口大小攤成小膏藥敷於患處,紗布覆蓋,放布固定,每2天換1次,以痊癒為度,不可間斷。治療期間忌食無鱗魚、鱉,忌房事。此膏對其它骨結核潰破也有同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