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三七

【出處】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Mian Sān Qī

【英文名】Himalayan Eriosema

【別名】草仔薯、雞心矮陀陀、山草果、山雞頭、山草果、山土瓜、草果暗消、地草果、獨苗一支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綿三七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riosema himalaicum Ohashi[E.tuberosum(Buch.Ham.ex D.Don)Wang et T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多為鮮用,亦可切片曬乾。

【原形態】

綿三七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肥大,肉質,近球形或短紡錘形。莖直立或基部平臥,密生銹色長柔毛。單葉互生;葉片披針形、倒卵狀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1.5-4cm,寬6-7mm,先端鈍或急尖,有小突尖,基部近圓形或楔形,上面疏生白色長柔毛,下面灰白色,密生白色長柔毛,沿脈有銹色長柔毛。

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約2mm,密生銹色長柔毛;花萼杯狀,長約5mm,萼齒披針形,密生銹色長柔毛;花冠黃色,背面疏生絲質短毛;雄蕊10,二體。莢果長圓形,長約8mm,寬約5mm,先端有短喙,密生銹色長柔毛。花、果期6-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叢中、石縫中或林下。

資源分佈:分佈於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塊根呈短紡錘形或球形,表面褐色,有緻密的縱皺紋和支根痕,質堅實,斷面黃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甘、苦

【性味】甘;苦;平

【歸經】脾;胃;肝經

【功能主治】健脾消積;行氣止痛;解毒消腫。主治疳積;消化不良;脘腹疼痛;腹瀉;痢疾;睪丸腫痛;沈氣;咽喉痛;跌打損傷;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1治腸胃疼痛,腹瀉: 球根毛瓣花塊根,曬乾研粉,每次五分至一錢,開水送服。(《雲南中草藥選》)2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 鮮球根毛瓣花塊根一至二兩生吃,或用干品五錢至一兩,煎服。(《雲南中草藥選》)3治跌打損傷: 綿三七泡酒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4治瘡毒: 綿三七根研末,蜂蜜調勻外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各家論述】

1.《昆明民間常用草藥》:鎮痛,拔瘡毒。

2.《雲南中草藥選》:健胃,收斂,止痛。

3.《四川常用中草藥》:治睪丸腫痛,疝氣,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