竻莧菜

【出處】《嶺南採藥錄》

【拼音名】Le Xian Cai

【英文名】莧菜、土莧菜、豬母菜(《福建民間草藥》),野勒莧(《廣西中藥志》),刺刺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莧科植物刺莧的根或全草。夏、秋可采。

【原形態】

刺莧(《台灣府志》)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厘米至1米左右,多分枝。莖有時呈紅色,下部光滑,上部稍有毛。葉互生;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10厘米,寬1~3厘米,兩端漸狹,全緣或微波狀,中脈背面隆起,先端有細刺;葉柄幾與葉片等長或稍短;葉腋有堅刺1對。花單性,雌花簇生於葉腋,呈球狀;雄花集為頂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圓柱形穗狀花序;花小,綠色或綠白色,刺毛狀苞片約與萼片同長成過之;萼片5;雄蕊5。胞果近卵形,蓋裂。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佈】野生於荒地或圃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化學成份】根含黃酮甙、氨基酸、有機酸、糖類。

【性味】

甘,寒。

1《嶺南採藥錄》:味甘,性寒,無毒。』

2《陸川本草》:味淡,性寒。

3《南寧市藥物誌》:甘,冷利,無毒。

【歸經】《閩東本草》:入心、腎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治痢疾,便血,浮腫,白帶,膽結石,瘰疬,痔瘡,疔瘡,喉痛,蛇咬傷。

1《嶺南採藥錄》:取葉莖煎飲,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治痢;煎水洗痔瘡,消水腫;又搗爛以之擦血癬。』

2《福建民間草藥》:消癰散結,殺蟲解毒。

3《陸川本草》:解熱毒,消腫。治濕熱浮腫,暑天熱氣皮疹潰爛出水。

4《廣西中藥志》:清熱利濕,利大小腸。治痢疾,大便出血及濕熱肚痛,外用可搗爛敷瘡。

5《閩東本草》:治牙齦糜爛,臁瘡出血,癰疽廳癤,腐蝕惡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撒。

【注意】《廣西中藥志》:虛痢日久及孕婦忌服。

【附方】

1治痢疾:鮮刺莧根一兩,紅糖半兩。酌加水,煎取半碗,飯前服。(《福建民間草藥》)

2治婦女白帶:鮮刺莧根一至二兩。水煎,加些冰糖服。(《福建民間草藥》)

3治膽結石:鮮刺莧全草(綠莖較好)六兩,豬小腸一段。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續服用。(《福建中草藥》)

4治甲狀腺腫大:鮮野莧菜根和莖二兩,豬肉二兩(或用冰糖五錢代之)。水煎於飯後溫服,日服兩次,連續服十餘天。婦女經期及孕婦忌服。

5治瘰疬:鮮刺莧全草或鮮根莖二至三兩。水煎調酒服。

6治濕疹:刺莧全草適量。水煎,加食鹽少許,洗浴患處。(4方以下出《福建中醫藥》(6):38,1962)

7治痔瘡腫痛:鮮刺莧葉一握。煎湯熏洗,每日一、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8治癰疽疔癤:鮮刺莧葉適量,調冬蜜搗爛敷貼,日換一、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9治牙齦糜爛出血:刺莧燒灰,研末擦。(《閩東本草》)

十治咽喉痛:鮮刺莧根一兩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⑾治臁瘡:刺莧和桐油搗爛貼患處。(《閩東本草》)

⑿治蛇咬傷:鮮刺莧全草二兩。加水適量煎服。另取葉一握,以開水洗淨,搗爛敷貼傷口。(《福建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潰瘍病出血:新鮮竻莧菜根半斤,洗淨切片,加水煎熬3~4小時,去渣濃縮成150~200毫升口服,每天1劑。治療18例,痊癒15例(嘔吐咖啡色液停止,大便轉黃,潛血試驗陰性),好轉2例(大便轉為棕色,潛血試驗弱陽性),無效1例。治癒病例止血時間3天內1例,4~6天4例,7~13天10例。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