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綿之

[FS:CONTENT_START]

王綿之

王綿之,男,漢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2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綿之:方劑學大家

王綿之教授(左四)在為學生上教學實踐課

    創建和發展了中醫方劑學科;組方防治太空病的中藥「太空養心丸」;攻克大量疑難病症。

提起王綿之教授,最值得稱道的就要屬三項令人矚目的創新——開中醫歷史先河,創建和發展了中醫方劑學科;組方防治太空病的中藥「太空養心丸」,將傳統中醫與現代航天科學完美結合;治癒大量疑難病症,擴大了傳統中醫的治療範圍。這可說是王老這輩子對中醫藥發展的三大創新和三大貢獻。

也正是王老這一代名老中醫,在新中國走過的60年中,承擔了傳承與昇華傳統中醫的使命,推動著護佑中華民族走過了幾千年的中醫藥走到今天。

 創建中醫方劑學科

中醫歷史悠久,但過去只有本草學,方劑及其理論散在於各家著作中,沒有系統的方劑學。方劑學是新中國有了中醫學院教育後才提出來的,而這項空白是由王老在上世紀50年代填補的。

王綿之教授1 9 2 3年出身於江蘇省南通市一個祖傳世醫家庭,至他已是「王氏醫術」的第19代傳人了。父親王蘊寬是上個世紀20年代南通地區家喻戶曉的名醫,享譽大江南北。從小耳濡目染使王綿之酷愛中醫,有志繼承家學。在父親「學醫必精,為醫必仁」思想的影響下和「醫生必須要懂藥,要識藥性,會認藥,知藥味,一嘗便知是對是錯」的教導下,他15歲開始隨父識藥辨病、出診理症,背誦湯頭本草,研讀中醫典籍,積累了豐富紮實的中醫和中藥學知識,為日後濟世活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2年,他正式懸壺在家鄉應診,因屢起沉痾,名聲日隆。

1955年,王綿之教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今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培訓一年,後留校任教,並籌建方劑教研組,任教研組組長兼學校門診部主任,創編、審定《中醫方劑學講義》等多部中醫教材,從此與中醫方劑學結下終生情緣。隨著新中國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師資成為當時制約各地中醫院校發展的瓶頸,1957年7月,衛生部中醫司抽調王綿之等一批師資到北京中醫學院工作,他擔任了方劑教研室的主任。

在長期的教學與科研實踐中,中醫方劑學在他手中逐步成型——成熟,形成系統化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王老認為,中醫方劑學是運用中藥使辨證論治具體化的一門學科,是一門既有基礎又有臨床的橋樑課,它跟西醫的藥學或藥物學課程的意義不一樣,它是教學生如何研究方劑、如何開方劑的課程。

方劑學的核心是研究治法和方劑的理論及其臨床運用,它涉及中醫理、法、方、藥四個方面,與各門課程都有著密切的聯繫,是辨證論治的工具;同時,方劑學與現代藥理、化學、制劑及生命科學等多學科滲透,也是發現方劑的潛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進傳統劑型、研發復方新藥的工具。因此,方劑學被作為現代中醫藥教育各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

幾千年來的中醫都是靠師承學習,方劑學科的建立,聯繫中醫基礎和臨床,溝通中醫和中藥,銜接傳統中醫和現代科學方法,為採用中醫院校教育培養中醫藥人才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途徑。

從教學大綱的制定、《方劑學》教材的編寫、修訂和審閱,到方劑學科碩士點、博士點的建立和建設,全國方劑師資高研班的講課,無不傾注了王老的大量心血,他集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出了一整套中醫方劑教學法。

北京中醫藥大學對於王老的貢獻評語是:對於中醫方劑學科的構建和發展居功至偉,成為現代中醫[FS:PAGE]藥學科體系的重要支柱;在教學上,浸淫歷朝經典,融會當代新知,縱橫捭闔,通達古今,精思明辨,自成一家。

如今,王綿之教授創建的方劑學科已經成為國家重點學科;由他主持編纂了《方劑學》、《中醫藥概論》、《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方劑學分卷》、《全國高等院校中醫方劑教學參考叢書》、《古方鉤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85年版)》等專著均成權威範式。

記者本人也是王老方劑學的受益者,至今保存有一本30年前學習過的《湯頭歌訣白話解》,就是王老在1960年主持編寫的,幾十年來再版了無數次、達近千萬冊,僅「文革」中再版了800萬冊,幾乎全國的赤腳醫生人手一冊,被譽為「一把打開中醫寶庫的鑰匙」。

 讓中醫走入太空

隨著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神六」、「神七」的發射,也讓全世界的人們再一次認識了中醫藥,由王綿之組方的中藥「太空養心丸」首次被「神七」的航天員帶入太空,在飛行期間服用。

王老使古老的中醫藥與最現代的航天科技完美結合在了一起。

從2005年起,王老應邀參加了航天員的保健工作。在王老的家中,記者看到了他自那時以來積攢起來的裝了有十幾袋的為航天員們用藥的總結材料。航天英雄楊利偉從太空返回後,王老就參加了對他的調理恢復,並得到了滿意的結果。「神六」發射前,王老提前3個月就開始去航天中心,根據每個航天員的情況,潛心研究制定調理方案,開方進行中藥調理。

在最傳統的領域裡耕耘的王老和最現代的科技領域——航天結緣了。

在世界載人航天領域存在三大醫學防護難題,空間運動病、減壓病、體力耐力下降。國外曾有航天員因為飛行中出現嚴重生理障礙,不得不中止宇航飛行。還有的航天員在出艙時不能穩定站立,甚至需要攙扶或者抬出航天艙。資料表明,航天飛行前三天航天員空間運動病的發生幾率高達50%。但是,中國的航天員們至今沒有發現染有「運動病」。

這裡,應該歸功於我們的國寶——中醫藥,也歸功於王老的創新性研究。

說起古老的中醫藥為什麼能解決現代航天員遇到的身體問題,王綿之說,航天員都是身體最棒的人,他們能有什麼病?中醫所說的病,也不等於西醫說的血壓不正常、心電圖不正常等等,中醫是通過望聞問切看出機體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等哪一部分有偏差或不足,然後考慮航天員的工作量及環境變化等,進行調平。

中醫講究「平」,人體要達到最佳狀態是很難的,但是要盡量調平,使各個器官之間能夠很好合作,互相補充。為航天員用中藥就是在調平,可以增強航天員的體質,讓他們能在特殊環境下的適應性和耐受性得到提高。同時,航天員執行任務時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儘管是一樣的,但是他們也存在個體差異,所以給他們開的方子也是不同的。

經過長時間的體會和努力,王老為航天員的求平調理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成果——「太空養心丸」。

王老告訴記者,這個藥就是專為「神七」做的,航天員在準備階段和飛行階段都在服用這個藥。這個方子是在多年臨床經驗基礎上,通過與航天員的接觸,對他們訓練過程身體變化的認識進行總結,和對他們飛行後身體恢復的保健調理的摸索,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航天員的生理特點及航天對人體的影響、損傷,等制定的帶有規律性的處方。

王老說,中國的航天員通過中醫保健後,身體狀況比外國的航天員好,經國家航天中心監測,神舟六號航天員「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變化情況與俄羅斯、歐洲航天員存在明顯差異……沒有明顯的受到重力變化的影響」。

對於這項經過實踐檢驗卓有成效的成果,2008年12 月6日,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在給這位中醫大師85歲壽辰發來的賀信中說,「中國的載人航天實踐表明:航天員在任務前,身體狀態良好。任務中,航天員精力充[FS:PAGE]沛,自我感覺良好,各項生理指標正常,他們的心率、血壓都非常穩定,沒有出現任何病症,並且能夠健康自主出艙,返回後航天員的身體恢復很快,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您將中醫藥應用於載人航天,為我國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航天員醫監醫保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中國傳統醫學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這是對中醫藥作用的充分肯定。中醫藥在航天醫學上顯示出的獨特優勢,也引起了俄羅斯、美國等航天大國的高度關注。

攻克疑難病症的開路人

王老對記者說,中醫不要怕別人反對,關鍵是自己站得直不直,中醫自己要爭氣。治好疑難病,不是在為自己出名,是為中醫爭光,提高中醫的學術地位。這是對每個中醫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中醫的名是實踐出來的,是病人的口碑出來的。

2007年,我國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在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下,王綿之教授是傳承人之一。

在70年的醫療實踐中,王老是攻克疑難病症的開路人。我們來看幾個簡單的記錄:

1974年,王老帶學生到河北定縣開門辦學時,有一位29歲的農村婦女患中毒性痢疾已經高燒昏迷了21天,曾用各種抗菌素和其他西藥治療,就是不見好轉。一些醫院用各種辦法治療無效,認為這個病人沒救了,即使醒了也會因長期昏迷而失去語言能力。患者家屬請求王綿之診治,王綿之守在病人身旁數天,精心醫治,隨時視病人情況改方給藥,半個月後,病人的神志清醒了;3個月後,終於開口說話了。

1976年春,內蒙古一位叫李振榮的16歲男孩,患了腦幹腫瘤。父母帶著他到處求醫,最後在被[FS:CONTENT_END]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