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民藩

他注重地區、季節、體質變化,主張多從濕熱論治;他善於根據四季變化靈活藥物配伍,也注重根據患者體質差異加以辨證分析治療;他認為肛腸病內服宜多清熱利濕,外用宜多酸澀收;他善於將傳統療法與現代方法相結合,豐富發展了中醫掛線療法、枯痔療法等學科多種手術方法。

陳民藩,男,1935年12月生,福建連江人,中共黨員,中專學歷,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教授。

1956年畢業於福建省福州醫士學校醫士科,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第一至四屆委員,福建省中醫藥學會理事,福建省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第一至三屆主任委員,第四、五屆名譽主任委員,第二、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開展中醫科研工作做出顯著成績獎勵」,1992年被福建省衛生廳授予「優秀中醫藥工作者」,1999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評為「福州市第二十六屆勞動模範」,1999年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部委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2011年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評為「郭春園式的好醫生」。2013年被福建省衛生廳、省公務員局、省人力資源開發辦公室評為福建省名中醫。

他勤求古訓,博采眾長,規範了含砒枯痔釘的用法用量,得到同道的認可,被寫入含砒枯痔釘的診療規範。他精益求精,總結含砒枯痔釘運用的不足,將含砒枯痔釘改進為無砒枯痔釘、枯痔液。他主持的「枯痔療法」科研課題,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福建省科學技術成果獎。正是他和他的同志們以及福建省兄弟醫院對枯痔療法的不斷改進,使福建省在痔的治療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福建省也被譽為「枯痔釘的故鄉」。

在臨床上他注重地區、季節、體質變化。他主張兼收各家之長,對歷代醫家之長,多加探討,以為金元四大家中河間之苦寒、東垣之甘溫均各有其地區、氣候、社會條件差異,而丹溪亦絕非「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一說,實多承劉、李二家之長。他認為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多濕、多熱,患者易感濕邪熱邪。濕性趨下,肛腸疾病病位屬下焦,多為濕熱下注而致。因此治療上他主張多從濕熱論治。此外,他重視兼夾證的分析,做到辨證論治主次兼顧。他善於根據四季變化靈活藥物配伍,也注重根據患者體質差異加以辨證分析治療。

他重視「內外並治」,認為肛腸病內服宜多清熱利濕,外用宜多酸澀收斂。其中外用敷藥最為常用,由於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起效快,使用方便,易為患者接受。在外治法方面,他強調整體觀念、內外並重、辨證辨病結合,他運用「酸澀收斂」理論研製了紫白膏、消炎生肌膏等。內服運用「清熱利濕」理論研製了黃白膠囊、黃術膠囊等專科制劑,臨床效果顯著,在福建省內被廣泛應用。

他重視從古籍醫典中吸取理論營養,也重視收集當今國內外專科的學術發展動態,善於將傳統療法與現代方法相結合。豐富發展了中醫掛線療法、枯痔療法、結紮療法等學科多種手術方法。比如「掛線療法」,傳統中醫多將其應用於高位肛瘺、深部膿腫的治療,陳民藩應用MRI檢查對掛線療法的治療機理進行重新研究,認為掛線療法除了傳統的慢性切割作用外,還有引流、止血、標誌物等作用,並將其應用於肛裂並肛門狹窄、恥骨直腸肌肥厚、痔術後肛門直腸狹窄等專科疑難疾病的治療。此外,陳民藩注重手術的非觀血療法,對肛瘺的「掛線方法」,應用也是有常有變,不單應用於「高位肛瘺」,他把掛線療法加於演化,形成「多掛線術式」、「切掛留皮橋術式」、「嬰幼兒肛瘺掛線術式」等手術模式,臨床效果顯著。

他細心指導、諄諄教誨,使得年輕醫生迅速成長,成為福建省肛腸學科的中堅力量。50多年來,他講學、會診的足跡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主持舉辦全國及福建省肛腸病學科新技術學習班20餘期,撰寫《肛門科臨床手冊》、《肛門常見病臨床治療》、《陳民藩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三部醫學專著。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