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欖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Jīn Guǒ Lǎn

【英文名】Arrowshaped Tinospora Root, Root of Arrowshaped Tinospora, Root of Hairystalk Tinospora

【別名】金楛欖、金苦欖、地膽、天鵝蛋、九牛膽、銅秤錘、金銀袋、金欖、山慈菇、九龍膽、金狗膽、黃金古、金牛膽、金線吊葫蘆、地苦膽、九牛子、青牛膽、苦地膽、金獅膽、九蓮子、地蠶、破石珠、破巖珠、九牛膽、雪裡開、青魚膽。

【來源】

藥材基源:為防已科植物金果欖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inospora sagittata(Oliv)Gagnep.〔Limaria sagittata Oliv.〕

采收和儲藏:9-11月間挖取塊根,除去莖及鬚根,洗淨切片,烘乾或曬乾備用。

【原形態】青牛膽 多年生常纏繞籐本。根細長,達1m左右,串生數個塊根;塊根卵圓形、球形或團快狀,外皮黃棕色,內面淺黃色,味苦。分枝纖細,圓柱形,有比值條紋。葉紙質至薄革質,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針形,長6-16cm,寬2-8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箭形或戟形,彎缺常很深,後裂片圓珠筆、鈍或短尖,有時2裂片彼此重疊,通常僅脈上被短硬毛。花單性異株,黃白色,組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腋生,疏散;雄花序常幾個簇生,雌花序常單生;雄花萼片6,2輪,長2.5-4mm;花瓣6,短於萼片;雄蕊6,離生,寬6-9mm。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谷溪邊疏林下或石縫間。

資源分佈:分佈廣西、廣東、陝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塊根呈不規則長紡錘形或團快狀,大小不等,長5-10cm,直徑3-6cm。表面黃棕色或淡黃棕色,皺縮小不平,有不規則深圳特區皺紋,兩端往往可見細根殘基。質堅硬,擊破面黃白色,粉性。氣無,味苦。以體重、質堅實者為佳期。

顯微鑒別 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至10餘列細胞。皮層狹窄。中柱鞘為由2-4列石細胞組成的環帶,石細胞含草酸鈣方晶。韌皮部較窄。木質部導管徑向斷續排列,木質部導管徑向斷續排列,四周被木纖維包圍。射線寬闊。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

【化學成份】金果欖塊根含掌葉防己鹼(Palmatine)防已內酯(columbin),異防已內酯(isocolumbin),藥根鹼(jatrrhizine),金果欖甙(tinoside)。根含掌葉防已鹼,藥根鹼,非洲防已鹼(coumbamine),千金籐寧鹼(stepharanine),去氫分離木瓣樹胺(dehydrodiscretamine),蝙蝠葛任鹼(menisperine),木蘭花鹼(magnoflorine),2-去氧-甲殼甾酮(2-deoxycrustecdysone),2-去氧-3-表甲殼甾酮(2-deoxy-3-epicrustecdysone),2-去氧甲殼殼甾酮-3-0-β吡喃葡萄糖甙(2-deoxycrustecdysone-3-O-β-glucopyra-noside)。

【藥理作用】

1.能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縮,有明顯的刺激動物垂體促腎上腺皮質分泌作用。試驗說明掌葉防已鹼25mg/kg皮下注射,能引起大白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明顯下降,同時,這種刺激大白鼠ACTH的釋放作用須有完整的垂體存在。

2.在貓、犬的血壓試驗,蟾蜍下肢灌流實驗,大鼠離體精囊法試驗中,掌葉防已鹼具有抗腎上腺素的作用。

3.在子宮肌、大鼠結腸,離體大鼠上,均呈現明顯的抗5-羥色胺作用。

4.用兔全血以溴麝香草酚藍為指示劑,證明掌葉防已鹼有相當強的抗膽鹼酯酶的作用。

5.掌葉防已鹼對未孕家兔子宮呈興奮作用。

6.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抗酸性分枝桿菌均有較強的作用。

7.降血糖作用:家兔、大鼠口服其水或醇的提取物,能降低空腹血糖,並增加葡萄糖耐量(如連續口服1個月,耐量試驗反而惡化)。水提取物中的苦味成分似為有效成分,降血糖作用雖不甚明顯,但能抑制腎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症;有機溶媒(醚、氯仿或石油醚)提取物則無效。作用原理可能是促進胰島素分泌及增加葡萄糖的攝取,抑制外周性葡萄糖的釋放。8.抗腫瘤:青牛膽煎劑4g/kg對小鼠肉瘤180有抑製作用。

【毒性】毒性:青牛膽煎劑灌胃對小鼠的LD50為18.14±0.04g/kg,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9.49±0.023g/kg。

【鑒別】

1.取本品粉末1g,於索氏提取器中用乙醚提取2h,濃縮至小體積,分成2份供試。1取上述液1份,蒸乾,加入鹽酸羥胺飽和溶液及氫氧化鉀乙醇溶液各1-2滴,微熱後冷卻,以0.5N鹽酸酸化後,加入1%三氯化鐵溶液1滴,即顯紫色。(檢查內酯)。

2薄層色譜:取上述溶液點樣於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甲醇(9:1)展開19cm,噴10%磷鉬酸乙醇溶液,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2)取(1)中乙醚提取後的生藥殘渣,揮盡乙醚後,用甲醇在浴上回流2h,濾過,濾液濃縮至2ml,分成2份,供試:1於試管中加入1滴改良碘化鉍鉀試液,有明顯紅棕色沉澱發生。(檢查生物鹼)。2薄層色譜:吸取上述甲醇液適量,點樣於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75:2:0.5)展開19cm。置螢光燈下(254nm)觀察螢光,再噴以改良碘化鉍鉀試液,顯紅色斑點。

【炮製】去淨雜質,用水浸泡,約七成透,取出,待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乾。

【性味】苦;寒

【歸經】脾;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咽喉腫痛;口舌糜爛;白喉;痄腮;熱咳失音;脘腹疼痛;瀉痢;癰疽疔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研末,每次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吹喉。

【注意】脾胃虛弱者慎服。

【各家論述】

1.《藥性考》:解毒。咽喉痺急,口爛宜服。疽癰發背,蛇蠍蟲傷,磨塗。治目痛,耳脹,熱嗽,嵐瘴,吐衄,一切外症。

2.《柑園小識》:祛內外結熱,遍身惡毒,消瘴癘,雙單喉蛾及齒痛,切薄片含;磨塗疔瘡腫毒。

3.《本草再新》:滋陰降火,止渴生津。

4.《陸川本草》:治小兒胎毒。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利咽止痛。治白喉,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熱咳失音,菌痢,跌打,蛇傷。

6.《廣西中草藥》:治急性胃腸炎,口腔炎。

7.《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治胃痛,外感高熱症,接觸性皮炎等。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