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Hu Jiāo

【別名】昧履支(《百陽雜俎》),浮椒(《東醫寶鑒》),玉椒(《通雅》)。

【來源】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當果穗基部的果實開始變紅時,剪下果穗,曬乾或烘乾後,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實,通稱黑胡椒。如全部果實均已變紅時采收,用水浸漬數天,擦去外果皮,曬乾,則表面裡灰白色,通稱白胡椒。

【原形態】常綠籐本。莖長達5米許,多節,節處略膨大,幼枝略帶肉質。葉互生,葉柄長1.5~3厘米,上面有淺槽;葉革質,闊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8~16厘米,寬4~7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綠色,基出脈5~7條,在下面隆起。花單性,雌雄異株,成為雜性,成穗狀花序,側生莖節上;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花穗長約10厘米;每花有一盾狀或杯狀苞片,陷入花軸內,通常具側生的小苞片;無花被;雄薜2,花絲短,花藥2室;雌蕊子房圓形,1室,無花柱,柱頭3~5枚,有毛。漿果球形,直徑4~5毫米,稠密排列,果穗圓柱狀,幼時綠色,熟時紅黃色。種子小。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蔭蔽的樹林中。分佈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華南及西南地區有引種。國內產於廣東、廣西及雲南等地。國外產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南部、泰國、越南等地。

【性狀】

1黑胡椒

又名:黑川。為近圓球形果實,直徑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網狀皺紋。頂端有微細突起的柱頭遺跡,基部有自果軸脫下的疤痕。外果皮及中果皮質松睫,易剝落,內果皮薄殼狀而稍堅硬。縱切面大部分為淡黃棕色或黃白色、堅硬而稍帶粉性的外胚乳,靠近頂端有細小的胚及內胚乳,外胚乳通常中央顏色較淺,並具有空隙。氣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以粒大、飽滿、色黑、皮皺、氣味強烈者為佳。

2白胡椒(《綱目拾遺》)

又名:白川。為近圓球形果核,直徑3~6毫米。表面灰白色,平滑,頂端略扁或微凹,基部多少隆起,有時顯黑棕色斑。四周有縱走的脈紋10~14條。內果皮及種子的性狀均與黑胡椒同。以個大、粒圓,堅實、色白;氣味強烈者為佳。

【藥理作用】

正常人將胡椒0.1克含於口內而不嚥下,測定用藥前後的血壓及脈搏,共試24人,均能引起血壓上升,收縮壓平均升高13.1毫米汞柱,舒張壓升高18.1毫米汞柱,均於10~15分鐘後復原,對脈搏無顯著影響,多數受試者除舌頭辛辣感外,尚有全身或頭部的熱感。胡椒的作用與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較小,內服可用作驅風、健胃劑,外用可作刺激劑、發赤劑。所含胡椒鹼曾用作解熱和驅風劑。並有微弱的抗瘧作用。

胡椒的水、醚或酒精提取物在試管內試驗或對感染大鼠的整體試驗中證明有殺絛蟲的作用,對吸蟲及線蟲作用不明顯。

同屬植物卡瓦胡椒有鎮靜及抗驚厥作用。橙黃色胡椒果實的醇浸膏對子宮有收縮作用,並能興奮離體腸管;對兩棲類及哺乳動物的心臟有抑製作用(包括收縮力及頻率),減少冠脈流量。上述各項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故屬M-膽鹼能性質,對蛙腹直肌無N-膽鹼樣作用。

【炮製】揀淨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打碎,或研成細粉。

【性味】

辛,熱。

1《唐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2《日用本草》:味辛,熱。有毒。

【歸經】

入胃、大腸經。

1《本草經疏》:入手、足陽明經。

2《本草匯言》: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

3《本草便讀》:入肺、胃二經。

【功能主治】

溫中,下氣,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嘔吐清水,洩瀉,冷痢。並解食物毒。

1《唐本草》: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

2《海藥本草》:去胃口氣虛冷,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冷氣上衝,和氣。

3《日華子本草》:調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草毒。

4《本草蒙筌》:療產後血氣刺疼,治跌扑血滯腫痛。

5《綱目》: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置膏藥內貼之。

【注意】

陰虛有火者忌服。

1《海藥本草》:不宜多服,損肺。

2《本草備要》:多食發瘡痔、髒毒、齒痛目昏。

3《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火燥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發瘡損目,故孕婦及陰虛內熱,血證痔患,或有咽喉口齒目疾者皆忌之。綠豆能制其毒。

【附方】

1治五臟風冷,冷氣心腹痛,吐清水:胡椒酒服之,亦宜湯服。(《食療本草》)

2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錢。研勻,男用生薑、女用當歸,酒下。(《壽域神方》)

3治胃痛:大紅棗(去核)七個,每個內入白胡椒七粒,線紮好,飯鍋上蒸七次,共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溫滾水下,如壯實者用十丸。服後痛止,而胃中作熱作饑,以粥飯壓之即安。此寒食痰次皆治。(《百草鏡》)

4治反胃嘔噦吐食,數日不定:胡椒三分(末),生薑一兩(微煨切)。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三服。(《聖惠方》)

5治翻胃及不怕飲食:半夏(湯洗十遍)、胡椒。上等分,為細末,薑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百一選方》)

6治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曬乾,醋浸不計遍數,愈多愈好,碾末醋糊為丸。淡醋湯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證治要訣》)

7治夏月冷瀉及霍亂:胡椒碾末,飯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四十丸。(《衛生易簡方》)

8治霍亂吐瀉:胡椒四十九粒,綠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勻,木瓜湯服一錢。(《仁齋直指方》)

9治瘧疾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白胡椒,研細末,用小瓶裝好,不令洩氣,再用蟬蛻研末,亦以瓶裝之(蟬退要用全的,連頭、足用)。用時每藥份量只要如黃豆大,合成一處,用普通膏藥一張,將藥放在中間,在期前兩小時至四小時以內,貼於背後天柱穴,愈後再將膏藥撕去。(《中醫雜誌》(9):500,1956)

十治缺鈣抽搐:白胡椒二十粒,雞蛋皮兩個。將上藥焙黃後共研成粉,分為十四包。每日一包,開水沖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小腸淋,沙石難出,疼痛:胡椒、朴硝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溫湯調下二錢匕,並二服。(《聖濟總錄》二拗散)

⑿治陰囊濕疹:胡椒十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處,每天二次。(《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⒀治風蟲牙痛:胡椒、蓽撥等分。為末,蠟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衛生易簡方》)

⒁治風蟲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胡椒九粒,綠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絲綿包作一粒,患處咬定,涎出吐去。(《韓氏醫通》)

⒂治凍傷: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於白酒內,七天後過濾使用。塗於凍傷處,每日一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⒃治蜈蚣咬傷:胡椒,研末調敷。(《多能鄙事》)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胡椒,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驗.過劑則走氣。大腸寒滑亦用,須各以他藥

2朱震亨:胡椒性燥,食之快膈,喜食者眾,大傷脾胃肺氣,久則氣大傷,凡病氣疾人,益大其禍也。

3《綱目》: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熱病人食之,動火傷氣,陰受其害。時珍自少嗜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也,後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澀,此乃昔人所未試者。蓋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齒者亦宜忌之。近醫每以綠豆同用治病有效,蓋豆寒椒熱,陰陽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按張從正《儒門事親》雲,噎膈之病,或因酒得,或因氣得,或因胃火,醫氏不察,火裡燒姜,湯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繼之,蓽拔未巳,胡椒繼之,雖曰和胃,胃本不寒,雖曰補胃,胃本不虛。況三陽既結,食必上潮,止宜湯丸小小潤之可也。時珍竊思此說雖是,然亦有食入反出,無火之證,又有痰氣鬱結,得辛熱暫開之證,不可執一也。

4《本草經疏》:胡椒,其味辛,氣大溫,性雖無毒,然辛溫太甚,過服未免有害,氣味俱厚,陽中之陽也。其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者,總因腸胃為寒冷所乘,以致臟腑不調。痰氣逆上,辛溫暖腸胃而散風冷,則痰氣降,臟腑和,諸證悉瘳矣。凡胃冷嘔逆,宿食不清,或霍亂氣逆,心腹冷痛,或大腸虛寒,完谷不化,或寒痰積冷,四肢如冰,兼殺一切魚肉鱉蕈等毒,誠為要品;然而血有熱,與夫陰虛發熱,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熱氣暴沖,目昏口臭,齒浮鼻衄,腸風髒毒,痔漏洩澼等證,切勿輕餌,誤服之,能令諸病即時作劇,慎之慎之。

5《本草求真》:胡椒比之蜀椒,其熱更甚。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內滯,腸滑冷痢,及陰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齒浮熱作痛者,治皆有效,以其寒氣既除,而病自可愈也。但此上有除寒散邪之力。非同桂、附終有補火益元之妙。況走氣動火,陰熱氣薄,最其所忌。

6《本草便讀》:胡椒,能宣能散,開豁胸中寒痰冷氣,雖辛熱燥散之品,而又極能下氣,故食之即覺胸膈開爽。又能治上焦浮熱,口齒諸病。至於發瘡助火之說,亦在用之當與不當耳。

【臨床應用】

1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

一內服:用白胡椒1克研粉,加葡萄糖粉9克配成散劑。1歲以下每次0.3~0.5克,3歲以下0.5~1.5克,一般不超過2克,每日3次,連服1~3天為一療程。如有脫水現象須補液。治療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性腹瀉20例,痊癒18例,好轉2例。二外敷:以胡椒末填敷患兒臍眼,外貼暖臍膏,固定24小時,未癒可再貼1次。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