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棗

【出處】出自《藥物出產辨》:猴棗生於老猿猴之胃及肝膽間,緣猿猴常食各種山果,積年累月,其精液所結成為石者,形如棗,猶如牛之生黃,狗之生寶。故治效亦相類也。猴棗為治熱痰最靈捷之聖藥,功勝西黃八寶散,暨諸祛熱痰藥。

【拼音名】Hou Zǎo

【英文名】Bezoar from Monkey, Rhesus Macaque Bezoar

【別名】猴子棗、羊腸棗、猴丹、申棗

【來源】

藥材基源:為猴科動物獼猴等的腸胃結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acaca mulatta Zimmermann2.Macaca speciosa F.Cuvier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捕殺後,剖腹,取出腸胃中的結石,於通風處晾乾。

【原形態】

1.獼猴,體形瘦小,頭頂無漩毛,肩毛短而尾較長,約為之半。頰部有頰囊,具5趾(指),有扁平的指甲,臀胝發達,呈紅色,雌體更紅。體色為呈棕灰色或棕黃色,色澤因地區、年齡不同而有異背部後半部毛呈橙黃色而有光澤;腹面淡灰色,後肢上部亦有橙色的光澤。

2.短性猴,體形較獼猴大,大者可重達15kg。四肢等長,尾很短,僅6cm左右。壯年時顏面紅色,小猴隨性成熟而變紅,老年後裉去紅色變為紫色或青黑色;頭頂之毛較長,由正中向兩側分開,是與獼猴的主要區別點。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棲息於石山、樹林、裸巖等環境。營集群生活。2.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棲息環境與獼猴相似。群居。余皆與獼猴相似。

資源分佈:1.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和長江流域大部,青藏高原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亦有零星分佈。

2.分佈於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1)印度猴棗多呈橢圓形或長圓形,大小不一。表面青黑色或暗黃色,平滑有光澤。質硬而脆,擊之易碎,斷面有層紋,易層層剝離,斷面灰綠色,粗糙,無光澤。中心部位有空洞或可見果核、石子、樹枝等異物。微有香氣,味微苦。

(2)馬來西亞猴棗,多呈長圓形,體較大,長3-4cm,直徑1.8-2.2cm。表面暗黃色或呈灰黑色相間的環紋,平滑,有光澤,中心部位無空洞。

(3)國產猴棗,呈橢圓形、扁圓形,大小不一。表面青灰色、黑褐色或暗灰色,有光澤。質鬆脆,擊之易碎,斷面可見同心環層紋,中心部位常有柴梗、石子、豆衣等異物。

顯微鑒別,取樣品粉末少許,置小試管中,直火加熱,收集昇華物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黃色針柱狀結晶。

【鑒別】

理化鑒別(1)取樣品粉末少許,置小試管中,加硝酸數滴,稍後即顯紅色,加熱後,紅色消失,呈淡黃色。

(2)取樣品粉末少許,置小試管中,加10%氫氧化鈉溶液少許,溶液即顯綠褐色,放置數小時後,可見黃色針狀結晶析出。

(3)取樣品粉末少許,置紫外光燈下觀察,呈藍綠色或紅綠色螢光。

(4)取本品粉末少許,加甲醇適量浸漬,浸出液用島津UV-200型紫外光譜儀進行掃瞄,在波長356nm處有最大吸收峰。

【炮製】打碎,揀去核,研極細用。

【性味】性苦;微鹹;性寒

【歸經】心;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鎮驚;豁痰定喘;解毒消腫。主治痰熱喘咳;咽痛喉痺;驚癇;小兒急驚;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0.3-1g,不入煎劑。外用:適量,醋磨塗。

【附方】治小兒驚風,痰多氣急,喘聲如鋸,煩躁不寧:羚羊角一錢,麝香四分,猴棗四錢,鍛月石一錢,伽南香一錢,川貝母(去心)二錢,青礞石(鍛成絳色,水飛)一錢,天竹黃(飛)三錢。各取淨粉,除麝香、伽南香外,先將其餘藥粉充分和勻,研至極細,隨後加入麝香、伽南香二味細粉和勻,瓶裝封固。每次服一至二分,日服一至二次,用溫開水送服。(《上海市中藥成藥製劑規範》猴棗散)

【各家論述】

1.《中國醫學大辭典》:治驚癇,小兒急驚,痰厥,熱痰。療癰疽,瘰疬,痰核,橫痃。

2.《飲片新參》:治虛喘,化痰納氣,治驚癇。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