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

【出處】《別錄》

【拼音名】Hǔ Zhanɡ

【別名】蒤(《爾雅》),大蟲杖(《藥性論》),苦杖(《本草拾遺》),酸杖、斑杖(《日華子本草》),酸桶筍(《救荒本草》),斑莊根(《滇南本草》),鳥不踏(《醫林纂要》),酸桿、斑根(《植物名實圖考,),酸榴根、土地檎((分類草藥性,),酸通、雄黃連(《天寶本萆)),蛇總管(《嶺南採藥錄》),大活血、血籐、紫金龍(《南京民間草藥》),酸湯稈、黃地榆、號筒草(《貴州民間方藥集》),斑龍紫、野黃連(《中醫藥實驗研究》),活血丹(《江蘇植藥志》),紅貫腳(《陸川本草》),陰陽蓮(《南寧市藥物誌》),活血龍、猴竹根、金鎖王(《浙江民間草藥》),大葉蛇總管(《廣東中草藥》),九龍根(蘇醫《中草藥手冊》),山茄子、斑草、搬倒甑(《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莖。春、秋均可採挖,切斷,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達1米以上。根莖橫臥地下,木質,黃褐色,節明顯。莖直立,圓柱形,表面無毛,散生著多數紅色或帶紫色斑點,中空。單葉互生,闊卵形至近圓形,長7~12厘米,寬5~9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楔形;葉柄長1~2.5厘米;托鞘膜質,褐色,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圓錐花序腋生;花梗較長,上部有翅;花小而密,白色,花被5片,外輪3片,背面有翅,結果時增大;雄花有雄蕊8枚;雌花子房上部有花柱3枚。瘦果卵形,具3稜,紅褐色,光亮,包在翅狀的花被中。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多生於山谷、溪旁或岸邊。分佈我國中部及南部。產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山東、河南、陝西、湖北、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根的形狀不一,多數呈圓錐形彎曲,或塊狀,長1~7厘米,直徑0.6~1.5厘米,外表棕褐色,有明顯的縱皺紋、紫色斑塊及散在的鬚根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棕紅色,纖維性,本質部占根的大部分,呈菊花狀放射形紋理。根莖圓柱形,節明顯,通常著生捲曲的鬚根,折斷面中央有空隙,根莖頂部有殘存的莖基。氣微弱,味微苦。以根條粗壯、內心不枯朽者為佳。

【化學成份】

根和根莖含游離葸醌及蒽醌甙。主要為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和大黃酚,以及蒽甙A、蒽甙B。根中還含3,4』,5-三羥基芪-3-β-D-葡萄糖甙。另含鞣質和幾種多糖。

莖含鞣質3.3%、異槲皮甙、大黃素等。細枝含鞣質13.4%。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虎杖煎液(25%)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或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抑製作用(瓊脂平板挖孔法)。高濃度(根)對鉤端螺旋體也有殺滅作用。

2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虎杖水煎液(1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株病毒、孤兒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均有抑製作用。同法測定,2%煎液對腺病毒3型,脊髓灰白質炎Ⅱ型,腸道病毒柯薩奇A、B組,愛可組,乙型腦炎京衛研1號,單純皰疹一株等七種有代表性的病毒株,都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有效滴度分別為1:1600,1:400,1:400,1:2560,1:10240,>1:3200,1:51200

3其他作用

兔靜脈注射從虎杖中提得的草酸,可引起低血糖休克。

【炮製】《雷公炮炙論》:採得(虎杖根)後,細銼,卻用上虎仗葉裹一夜,出,曬乾用。

【性味】

苦,平。

1《別錄》:微溫。

2《藥性論》:味甘,平,無毒。

3《本草衍義》:微苦。

4《滇南本草》:苦微澀,微寒。

5《醫林纂要》:甘苦辛,溫。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破瘀,通經。治風濕筋骨疼痛,濕熱黃疸,淋濁帶下,婦女經閉,產後惡露不下,癥瘕積聚,痔漏下血。跌扑損傷,燙傷,惡瘡癬疾。

1《別錄》: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結。

2陶弘景:主暴瘕,酒漬服之。

3《藥性論》: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

4《本草拾遺》:主風在骨節間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

5《日華子本草》:治產後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癤癰毒,婦人血暈,撲損瘀血,破風毒結氣。

6《滇南本草》:攻諸腫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經絡。治五淋白濁,痔漏,瘡癰,婦人赤白帶下。

7《醫林纂要》:堅腎,強陽益精,壯筋骨,增氣力。敷跌傷折損處,可續筋接骨。

8《嶺南採藥錄》:治蛇傷,膿皰瘡,止損傷痛。

9《貴州民間方藥集》:收斂止血,治痔瘺,去風濕,發表散寒,散瘀血,外用治火傷。

十《中醫藥實驗研究》:治實火牙痛,濕瘡爛腿,腳趾歧濕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燒灰撒,熬膏塗或煎水浸漬。

【注意】《藥性論》:有孕人勿服。

【附方】

1治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虎杖根,銼,煮,適寒溫以漬足。(《補缺肘後方》)

2治筋骨痰火,手足麻木,戰搖,痿軟:斑莊根一兩,川牛膝五錢,川茄皮五錢,防風五錢,桂枝五錢,木瓜三錢。燒酒三斤泡服。(《滇南本草》)

3治膽囊結石:虎杖一兩,煎服;如兼黃疸可配合連錢草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4治五淋:苦杖不計多少,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不拘時候。(《姚僧坦集驗方》)

5治月經閉不通,結瘕,腹大如甕,短氣欲死:虎杖根百斤(去頭去土,曝干,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鬥。上三味細切,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鬥,內土瓜、牛膝汁,攪令調勻,煎令如餳。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下,若病去,止服。(《千金方》)

6治婦人月水不利,腹脅妨悶,背膊煩疼:虎杖三兩,凌霄花一兩,沒藥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錢。(《聖惠方》)

7治產後瘀血血痛,及墜撲昏悶:虎杖根,研末,酒服。(《綱目》)

8治腹內積聚,虛脹雷鳴,四肢沉重,月經不通,亦治丈夫病:高地虎杖根細切二斛,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大斗半,去滓,澄濾令淨,取好淳酒五升和煎,令如餳。每服一合,消息為度,不知,則加之。(《千金方》虎杖煎)

9治腸痔下血:虎杖根,洗去皴皮,銼焙,搗篩,蜜丸如赤豆,陳米飲下。(《本草圖經》)

十治紅白痢:酸湯稈三錢,何首烏三錢,紅茶花三錢,天青地白二錢。煎水兌紅糖吃。(《貴陽民間藥草》)

⑾治諸惡瘡:虎杖根,燒灰貼。(《本草圖經》)

⑿治癰腫疼痛:酸湯稈、土大黃為末。調濃茶外敷。(《貴陽民間藥草》)

【各家論述】《本草述》:虎杖之主治,其行血似與天名精類,共療風似與王不留行類,第前哲多謂其最解暑毒,是則從血所生化之原以除結熱,故手厥陰之血髒與足厥陰之風髒,其治如鼓應桴也。方書用以療痙病者,同於諸清熱之味,以其功用為切耳,然於他證用之亦鮮,何哉?……方書用以治淋,即丹溪療老人氣血受傷之淋,亦以為要藥,於補劑中用之矣。謂虛人服之有損者,與補劑並行,其庶幾乎。

【臨床應用】

1治療燒傷

虎杖外用能促使創面迅速癒合,且具有抗綠膿桿菌的作用。據34例燒傷面積在18~40%之間患者的治療觀察,一般用藥6~7天即可治癒,深Ⅱ度及Ⅲ度燒傷治療時間略長。又據21例Ⅰ度、Ⅱ度、Ⅲ度燒傷病人的觀察,未感染者7天左右脫痂痊癒,已感染者大部分10~14天痊癒。用於有綠膿桿菌感染的創面,一般換藥數次後即見創面綠色分泌物消失,傷口癒合快;部分病人出現創面肉芽水腫,經交替使用4%生理鹽水濕敷後即消退。制劑及用法:取虎杖粉(虎杖根洗淨曬乾研末)800克、茶液(陳茶葉100克,加水3000毫升燉後取液)2800毫升,或虎杖粉40克、濃茶水(茶葉25克加水500毫升煎成)300~400毫升,調勻、滅菌備用。以滅菌毛筆或棉簽蘸藥糊均勻地塗在清創後的創面上,1日數次,以創面不乾裂為度,待藥痂自行脫落,即愈。如藥痂下有感染,應早期開窗引流或剪去部分藥痂,改用100%虎杖煎液濕敷。亦可用虎杖液內服,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此外,也有將虎杖粉用食油調糊,塗於輕症患者創面;對於重症患者用虎杖根濃汁塗布。

2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據300餘例的觀察,有效率在90%以上,治癒率約在80%上下。平均治癒天數,據251例的統計為34.7天。症狀、體征改善及肝功能的恢復時間,據53例觀察,食慾一般7天即恢復正常,肝腫平均約23天復原,黃疸在15~20天基本消退,轉氨酶15天降至正常,鋅濁、麝絮、麝濁一般在30~40天轉陰。部分病例經3~12個月隨訪,未見復發。制劑及用法:一煎劑:每日1兩(鮮品加倍,兒童酌減),水煎,分2~3次服。二浸膏片:每次3片(1.5克),日服3次。均30天為一療程,或適當延長。部分病例曾加用10%葡萄糖及維生素C靜滴,但療效與單用虎杖者並無明顯差異。副作用:服藥後部分病人覺上腹部悶脹不適,個別有輕度噁心,但不影響繼續服藥。

3治療關節炎

取虎杖根半斤,洗淨切碎,投入白酒1.5斤內浸泡半個月。成人日服2次,每次1小杯(約0.5兩)。婦女行經期停服。觀察208例,90%以上患者獲得不同程度療效。

4治療慢性骨髓炎

將大葉蛇總管干根浸泡於70%酒精中,比例為1:3,浸泡時間約14天。用時先把患者傷口用生理鹽水洗淨,瘺管口太狹窄者可適當切開,並用刮匙搔爬瘺管,洗淨,隨即以浸透大葉蛇總管浸液的紗布條,送入瘺管或傷口內,每3日更換1次。部分患者同時用茯苓1兩,車前子1兩,銀花3錢,牛膝5錢,紫花地丁1兩,水煎服。此法對已作病灶清除術但傷口仍經久不愈,或未見死骨僅有慢性瘺管者,效果較好。用藥時間短者,1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