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米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梧州府志》:葛仙米,出勾漏草澤間。採得曝干,仍漬以水,可作羹入饌,味甚鮮。原非谷屬,而以象形,故稱米爾。

2.《綱目拾遺》:葛仙米,生湖、廣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衝開穴口,此米隨流而出,初取時如小鮮木耳,紫綠色,以醋拌之,肥脆可食,干則以水浸之,與肉同煮,作木真味。性寒不宜多食。四川亦有之,必遇水沖乃得,歲不常有。他如深山背陰處大雨後,石上亦間生,然形質甚

【拼音名】Gě Xiān Mǐ

【英文名】nostoc

【別名】地耳、地踏菇、鼻涕肉、地踏菜、天仙菜、天仙米、地軟、地衣、地木耳、地皮菜、地撿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念珠藻科植物念珠藻或其同屬植物的藻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ostoc commune Vauch.[Stratonostoc commune(Vauch.)Flenk.]

采收和儲藏:夏、秋雨後采收,洗淨,曬乾。

【原形態】藻體為多數球形的單細胞串連而成,外被透明的膠質物,集成片狀,與木耳相似;濕潤時開展,呈藍綠色,乾燥時捲縮,呈灰褐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夏、秋季雨後潮濕草地或濕水灘旁。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藻體形似木耳。質堅固,外被透明的膠質物。干後捲縮,呈灰褐色,易碎裂,鮮品藍綠色。具青草氣,味淡。

顯微鑒別 藻絲體由念珠狀單列有異形胞的藻絲組成,藻絲細胞短桶形或近球形,多數長較寬小,長約5μm,異形胞近球形,直徑約7μm。繁殖細胞和營養細胞等大,極罕見,外壁平滑無色。

【化學成份】含肌紅蛋白(myoglobin),β-胡蘿蔔素(β-carpteme),海膽烯酮(echinenone),雞油菌黃質(canthaxanthin),磷脂,甾醇(sterol)及其葡萄糖甙、香樹脂醇類(amyrin),蛋白質 (protein),鐵,鈣和維生素(vitamin)C等。

【性味】甘;淡;涼;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收斂益氣。主治目赤紅腫;夜盲症;燙火傷;久痢;脫肛。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2兩。外用:研粉調敷。

【注意】《綱目拾遺》:不宜多食。

【附方】1治夜盲症: 地軟二兩, 當菜常食。 (《陝西中草藥》)2治湯火傷: 地欽五錢。焙乾研粉,菜油調敷患處,或加白糖三錢,香油調敷患處。 (《陝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1.《藥性考》:清神解熱,痰火能療。

2.《綱目拾遺》:解熱,清膈,利腸胃。

3.《陝西中草藥》:清熱收斂,益氣明目。治湯火傷,夜盲症。

4. 江西《草藥手冊》:治目赤紅腫。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