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出處】《本經》

【拼音名】Gě Gēn

【別名】干葛(《閻氏小兒方》),甘葛(《滇南本草》),粉葛(《草木便方》),葛麻茹(《陸川本草》),葛於根(《山東中藥》),黃葛根(《四川中藥志》),葛條根(《陝西中藥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葛的塊根。春、秋採挖,洗淨,除去外皮,切片,曬乾或烘乾。廣東、福建等垃切片後,用鹽水、白礬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黃熏後曬乾,色較白淨。

【原形態】

葛(《詩經》),又名:雞齊(《本經》),絺綌草(《說文》),鹿藿、黃斤(《別錄》),黃葛籐(《天寶本草》),野扁葛。

多年生籐本,長達10米,全株被黃褐色粗毛。塊根肥厚。葉互生;具長柄;3出復葉,頂端小葉的柄較長,葉片菱狀圓形,有時有3波狀淺裂,長8~19厘米,寬6.5~1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兩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下面較密;側生小葉較小,偏橢圓形或偏菱狀橢圓形,有時有2~3波狀淺裂。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密被黃白色絨毛;花密生;苞片狹線形,早落,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蝶形花藍紫色或紫色,長15~19厘米;花萼5齒裂,萼齒披針形;旗瓣近圓形或卵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兩短耳,翼瓣狹橢圓形,較旗瓣短,通常僅一邊的基部有耳,龍骨瓣較翼瓣稍長;雄蕊10,兩體(9+1);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莢果線形,扁平,長6~9厘米,寬7~10毫米,密被黃褐色的長硬毛。種子卵圓形而扁,赤褐色,有光澤。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草叢中或路旁及較陰濕的地方。分佈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全國大部地區有產,主產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狀】乾燥塊根呈長圓柱形,藥材多縱切或斜切成板狀厚片,長短不等,約長20厘米左右,直徑5~10厘米,厚0.7~1.3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時可見殘存的棕色外皮,切面粗糙,纖維性強。質硬而重,富粉性,並含大量纖維,橫斷面可見由纖維所形成的同心性環層,縱切片可見纖維性與粉質相間,形成縱紋。無臭,味甘。以塊肥大、質堅實、色白、粉性足、纖維性少者為佳;質松、色黃、無粉性、纖維性多者質次。

【化學成份】

葛根含異黃酮成分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黃酮、大豆黃酮甙及β-谷甾醇、花生酸,又含多量澱粉(新鮮葛根中含量為19~20%)。

甘葛籐的干根含澱粉37%。

三裂葉野葛籐的根部含澱粉15~20%。

從印度的同屬植物的根中分離出葛根素、大豆黃酮、大豆黃酮甙、β-谷甾醇、4′,6〞-二乙酰葛根素和豆甾醇。

【藥理作用】

1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葛根中提出的黃酮能增加腦及冠狀血管血流量。麻醉狗頸內動脈注射葛根黃酮後,腦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相應降低,作用維持2~20分鐘,如靜脈注射,則腦血流量增加較輕,也不能解除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收縮腦血管的作用,但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病人則能改善腦循環,其作用溫和。葛根黃酮及葛根酒浸膏注射於狗的冠狀動脈及靜脈,均能使冠狀血管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降低。給大鼠腹腔及皮下注射葛根酒浸膏和腹腔注射其水煎劑及葛根中提出的結晶,對垂體後葉素所引起的心臟缺血反應均有保護作用,葛根水煎劑口服對高血壓狗無明顯的降壓作用。葛根(日本產)煎劑中據報道有興奮和抑制心臟兩種成分。

2解痙作用

中國葛根(品種未註明)與日本市售葛根中均含天豆黃酮,對小鼠、豚鼠離體腸管具有罌粟鹼樣解痙作用,但中國產葛根較日本產者解痙作用強,可能與所含大且黃酮較多有關,此解痙成分能對抗組織胺及乙酰膽鹼的作用;從日本產葛根中分離出之其他異黃酮類衍化物則無明顯的擴乙酰膽鹼作用。此外尚分離出肘腸管有收縮作用的物質,日本產葛根中提出之MTF-101有毒蕈鹼樣作用。

3降血糖作用

葛根(品種未註明)煎劑給家兔口服,開始2小時血糖上升,隨即下降,第3、4小時下降最低,對家兔腎上腺素性高血糖不僅無對抗作用,反而使之增高,但能促進血糖提早恢復正常。葛根水提取物也能使家兔血糖初上升後下降,對饑鋨家兔升血糖作用更顯著,乙醚提取物對糖代謝則無明顯影響。

4解熱及雌激素樣作用

日本產葛根浸劑對人工發熱家兔有明顯解熱作用,維持4~5小時之久。葛根能增加未成熟小鼠子宮的重量,有雌激素樣作用。此作用之有效成分為大豆黃酮。

【炮製】

葛根:揀去雜質,洗淨,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及時切片,曬乾。煨葛根:先以少量麩皮撒入熱鍋內,待冒煙後,將葛根片倒入,上面覆蓋剩下的麩皮,煨至下層麩皮呈焦黃色時.隨即以鐵鏟將葛根與麩皮不斷翻動,至葛根片呈深黃色為匿,取出,篩去麩皮,涼透。(每葛根100斤,麩皮25斤)

【性味】

甘辛,平。

1《本經》:味甘,平。

2《別錄》:無毒。生根汁,大寒。

3《綱目》:甘辛,平,無毒。

【歸經】

入脾、胃經。

1張元素:通行足陽明經。

2《本草新編》:入胃,又入肺。

3《本草求真》:入胃,兼入脾。

4《要藥分劑》:入胃、膀胱二經,兼入脾經。

【功能主治】

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溫。治傷寒、溫熱頭痛項強,煩熱消渴,洩瀉,痢疾,斑疹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

1《本經》:主消渴,身太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

2《別錄》: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痛。生根汁,療消渴,傷寒壯熱。

3《本草經集注》: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4陶弘景:生者搗取汁飲之,解溫病發熱。葛根為屑,療金瘡斷血,亦療瘧及瘡。

5《藥性論》: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煩渴。熬屑治金瘡,治時疾解熱。

6《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嚙,並飲其汁良。

7《本草拾遺》:生者破血,合瘡,墮胎,解酒毒,身熱赤,酒黃,小便赤澀。

8《日華子本草》:治胸膈熱,心煩悶熱狂,止血痢,通小腸,排膿破血,敷蛇蟲嚙。

9《開寶本草》:小兒熱痞,以葛根浸搗汁飲之。

十《醫學啟原》:除脾胃虛熱而渴。

⑾張元素:發散表邪,發散小兒瘡疹難出。

⑿《綱目》:散鬱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注意】

1張元素:不可多服,恐損胃氣。

2《本草正》:其性涼,易於動嘔,胃寒者所當慎用。

3《本草從新》:夏日表虛汗多尤忌。

【附方】

1治大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葯二兩,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傷寒論》葛根湯)

2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湯)

3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升麻、干葛(細銼)、芍葯、甘草(銼,炙)各等分。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量大小與之,溫服無時。(《閻氏小兒方》升麻葛根湯)

4治斑疹初發,壯熱,點粒未透:葛根、升麻、桔梗、前胡、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全幼心鑒》)

5治熱毒下血,或因吃熱物發動:生葛根二斤,搗取汁一升,並藕汁一升,相和服。(《梅師集驗方》)

6治心熱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頓服。(《廣利方》)

7治鼻衄,終日不止,心神煩悶:生葛根,搗取汁,每服一小盞。(《聖惠方》)

8治妊娠熱病心悶:葛根汁二升,分作三服。(《傷寒類要》)

9治卒乾嘔不息:搗葛根,絞取汁,服一升差。(《補缺肘後方》)

十治酒醉不醒:葛根汁一斗二升,飲之,取醒,止。(《千金方》)

⑾治食諸菜中毒,發狂煩悶;吐下欲死:煮葛根飲汁。(《補缺肘後方》)

⑿治服藥失度,心中苦煩:飲生葛根汁大良。無生者,干葛為末,水服五合,亦可煮服之。(《補缺肘後方》)

⒀治急性腸梗阻:葛根、皂角各1斤,加水4000毫升,煎煮40分鐘,去渣,置藥汁鍋於火爐上保持適當溫度(以不致燙傷為度)。另以1市尺見方之10層紗布墊4塊,浸以藥液後,稍稍除去水分,交替置腹部作持續熱敷,每次1小時,每天2至3次。(《河南醫學院學報》9(4):203,1965)

⒁治金瘡中風,痙欲死:搗生葛根一斤,細切,以水一鬥,煮取五升,去滓,取一升服,若干者,搗末,溫酒調三指撮,若口噤不開,但多服竹瀝,又多服生葛根自愈,食亦妙。(《肘後方》)

(15)傷寒(初覺頭痛,內熱脈洪)。用葛根四兩,加水兩升、豉一升,同煮成半升服。加生薑汁更好。

(16)煩躁熱渴。用葛粉四兩,拌入泡過粟米一夜的水中,煮熟,加米湯同服。

(17)癤子初起。用葛蔓燒灰,水調敷塗。

【各家論述】

1張元素:用此(葛根)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即非太陽藥也,故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也。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知葛根非太陽藥,即陽明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可便服葛根發之,若服之是引賊破家也,若頭顱痛者可服之。

2李杲:干葛,其氣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