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出處】《本經》

【拼音名】Fu Linɡ

【別名】茯菟(《本經》),茯靈(《史記》),茯蕶(《廣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記事珠》),絳晨伏胎(《酉陽雜俎》),雲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綱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間到馬尾松林中採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徵:一松林中樹樁周圍地面有裂隙,敲之發出空響;二松樹附近地面有白色菌絲(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狀);三樹樁頭爛後,有黑紅色的橫線裂口;四小雨後樹樁周圍乾燥得快,或有不長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種後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後采收的質量最好,過早則影響質量和產量。加工:茯苓出土後洗淨泥土,堆置於屋角不通風處,亦可貯放於瓦缸內,下面先鋪襯松毛或稻草一層,並將茯苓與稻草逐層鋪迭,最上蓋以厚麻袋,使其發汗,析出水分。然後取出,將水珠擦去,攤放陰涼處,待表面乾燥後再行發汗。如此反覆3~4次,至表面皺縮,皮色變為褐色,再置陰涼乾燥處晾至全干,即為茯苓個。切制:於發汗後趁濕切制,亦可取乾燥茯苓以水浸潤後切制。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即為白茯苓;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即為赤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為茯神。切制後的各種成品,均需陰乾,不可炕曬,並宜放置陰涼處,不能過於乾燥或通風.以免失去粘性或發生裂隙。

【原形態】常見者為其菌核體。多為不規則的塊狀,球形、扁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徑達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狀皺縮,內部白色稍帶粉紅,由無數菌絲組成。子實體傘形,直徑0.5~2毫米,口緣稍有齒;有性世代不易見到,蜂窩狀,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後逐漸轉變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擔子棒狀,擔孢子橢圓形至圓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無色。有特殊臭氣。

【生境分佈】

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佈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

主產安徽、湖北、河南、雲南。此外貴州、四川、廣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產。以雲南所產品質較佳,安徽、湖北產量較大。

【性狀】茯苓個呈球形,扁圓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重量由數兩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顯隆起的皺紋,常附有泥土。體重,質堅硬,不易破開;斷面不平坦,呈顆粒狀或粉狀,外層淡棕色或淡紅色,內層全部為白色,少數為淡棕色,細膩,並可見裂隙或棕色松根與白色絨狀塊片嵌鑲在中間。氣味無,嚼之粘牙。以體重堅實、外皮呈褐色而略帶光澤、皺紋深、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塊,色白細膩而有粉滑感。質鬆脆,易折斷破碎,有時邊緣呈黃棕色。

【化學成份】菌核含β-茯苓聚糖約占干重93%和三萜類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羥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樹膠、甲殼質、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組氨酸、膽鹼、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

茯苓煎劑3克或臨床常用量對健康人並無利尿作用,犬靜脈注射煎劑0.048克/公斤亦不使尿量增加,對大白鼠亦無效或很弱,兔口服煎劑(接近臨床人的用量)亦不增加尿量。但有用其醇提取液注射於家兔腹腔,或用水提取物於兔慢性實驗,謂有利尿作用,煎劑對切除腎上腺大鼠單用或與去氧皮質酮合用能促進鈉排泄,因此茯苓的利尿作用還值得進一步研究。茯苓含鉀97.5毫克%,以30%水煎劑計算,含鈉0.186毫克/毫升、鉀11.2毫克/毫升,故茯苓促進鈉排泄與其中含鈉量無關(因鈉含量太低),而增加鉀排泄則與其所含大量鉀鹽有關。

五苓散在慢性輸尿管瘺犬(靜脈注射)、健康人及兔(口服煎劑),大鼠口服醇提溶液均表現明顯的利尿作用,在犬的實驗中可使鈉、鉀、氯排出增加,但五苓散中主要利尿藥物為桂枝、澤瀉、白朮。也有報道,五苓散煎劑給大鼠口服,劑量增至1克/100克亦未能證明有利尿作用。

2抗菌作用

試管內未發現茯苓有抑菌作用。乙醇提取物體外能殺死鉤端螺旋體,水煎劑則無效。

3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並能降低胃酸。

4其他作用

茯苓能降低血糖,酊劑、浸劑能抑制蟾蜍離體心臟,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則能使心收縮加強。對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無鎮吐作用。

【炮製】茯苓:用水浸泡,洗淨,撈出,悶透後,切片,曬乾。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稍悶潤,加硃砂細粉撒布均勻,反覆翻動,使其外表粘滿硃砂粉末,然後晾乾。(每茯苓塊100斤,用硃砂粉30兩)

【性味】

甘淡,平。

1《本經》:味甘,平。

2《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性溫,味淡。

【歸經】

入心、脾、肺經。

1《湯液本草》:入手大陰,足大陽、少陽經。

2《本草蒙筌》:入膀胱、腎、肺。

3《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小腸三經。

4《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洩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

1《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2《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3《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4《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5《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6《醫學啟源》: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7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8《藥征》:主治悸及肉瞬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注意】

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馬藺為之使。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2《藥性論》:忌米醋。

3張元素: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損元氣。

4《本草經疏》: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5《得配本草》:氣虛下陷、水涸口乾俱禁用。

【附方】

1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2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3治水腫:白水(淨)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4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5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6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7治飧洩洞利不止:白茯苓-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百一選方》)

8治濕瀉:白朮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細切,水煎一兩,食前服。(《原病式》獲苓湯)

9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十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餘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洩,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日干,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局方》威喜丸)

⑾治心虛夢洩,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仁齋直指方》)

⑿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證治要訣》)

⒀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德生堂經驗方》)

⒁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綱目》茯苓酒)

⒂治皯:白蜜和茯苓塗上,滿七日。(《補缺肘後方》)

【各家論述】

1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

2《本草衍義》:茯苓、茯神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