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膏滋方

膏方,有膏滋、膏滋藥、膏滋方、滋補藥等稱謂,顧名思義是具有潤澤滋補作用之方,屬於八種中藥傳統劑型之一,可分外敷和內服。普通人常將內服膏劑稱為膏方,因其有滋補作用,廣泛地使用於體虛者。而近來引人注目、不斷升溫的膏方主要指內服膏滋藥,尤其是盛行於江南一帶、適合一人一方的滋補膏方。

膏滋藥歷史沿革和文化背景

膏方的發展歷史漫長,《正韻》、《博雅》上所述「膏滋」為「潤澤」人體。《膏方大全》說:「膏方者,蓋煎熬藥汁成脂液,而所以營養五臟六腑之枯燥虛弱者也,故俗稱膏滋藥」。其形成源於湯藥。膏滋藥通常是由湯藥(煎劑)向濃縮演變發展而來,故有「凡湯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之說。早在《五十二病方》中有膏劑30餘首中藥處方,製作時加用膏糊劑而稱為「膏滋」。膏類藥配成劑型應用,在《黃帝內經》、《金匱要略》中均可見記載。膏方由外敷逐步發展到內服治療疾病是膏方運用的重要變革。膏方發展到明清,已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膏滋方不僅是滋補強壯的藥品,更是治療慢性疾病的具有個體化方案的制劑。

膏滋藥的長處

傳統認為冬季是補益的時令,服膏滋藥是冬季調理最為常用的方法。膏滋藥與只用人參、鹿茸之類補藥只顧一面不同,膏滋方通過辨別病人體質,詳察陰陽虛實,同時兼顧其原有的舊疾,通過辨證,制定最適合每個個體的滋補膏方,以期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防病祛病之目的。膏滋藥處方、配製、製作過程複雜,工藝講究。中藥飲片等原料要經過多道工序煎煮濃縮加工,濃度高,藥性滋潤,作用相對穩定、持久、緩和,且體積小,易保存,服用比較方便。

膏滋藥長於補虛和療疾,能滋補強身、抗衰延年、治病糾偏,用於防病治病和養生保健,在南方素有「冬令進補,來年打虎」之說。隨著人們生活的日益改善,群眾接受和信賴膏滋藥,冬令進補服用膏滋藥早已經形成氣候,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如何開膏滋藥的處方

膏滋藥並非是簡單的「補」,應該是治病和防病相結合,扶正和祛邪相結合,調理和滋補相結合,廣泛性和針對性相結合的統一整體。開具膏滋藥須辨證精細,一人一方,應由專業醫師辨證分析來擬定處方。

一般症狀、生活質量、併發症、實驗室檢查、心理壓力、精神情況、背景等客觀指標在開膏滋藥時已經越來越顯得重要。同時,疾病譜的改變使傳統膏滋藥內涵有所變化。當今的膏滋藥已經傾向於清、調、平、和。山楂、虎杖、蒲黃、黃芩、黃連、大黃等藥物進入膏滋藥中已經十分普遍。膏方的涵義不再是單純的補藥,而是已經演變成促進人體機能的調整,追求人體的「和諧」。

膏方所選中藥越來越注重安全和防治效果。藥味數量一般在20~50種左右,一料膏方的常用劑量約相當於湯劑20~40劑,遵循「量體裁衣」、「用藥如用兵」的策略。重金屬含量超標、易污染、易變質、毒性大、致畸等存在安全隱患的藥物以及一些昂貴藥物、特殊藥物等已淡出膏方。

傳統膏滋藥的收膏多採用冰糖、阿膠、蜂蜜、鹿角膠、魚膘膠、鱉甲膠、龜板膠等膠類作為基質和矯味劑,性質較為滯膩,當今已經不再全部適合。食用明膠、澱粉、木糖醇、元貞糖等其他基質和矯味劑已被採用。

膏滋藥的加工工藝

膏滋藥為特殊的「藥」,配方要求選料道地。其製作過程涉及浸泡、煎煮、濃縮、收膏、存放等工序,製作須有相關資質,依法熬製。加工過程中恪守道德,嚴格按照醫生的處方要求,不隨意添加輔料和防腐劑,投用的中藥飲片符合國家藥典和飲片炮製規範的質量要求,按處方調劑配伍,按要求規範地進行加工。加工成品應符合中國藥典附錄「煎膏劑」的通則要求。

膏滋藥的包裝與存儲

目前多數用瓷罐、瓷盆、玻璃瓶等容器包裝與存儲。使用符合科學、安全、衛生、方便的包裝方法正在得到改良和推廣。採用冰箱保存這是一個良好的過渡存儲方法,已經為多數用戶所接受。

膏滋藥的服法

服用膏滋藥傳統習慣推崇冬季,從冬至前後起,約持續50~60天,需要特別指導。從藥效角度分析,每次服藥應該定量、定時。保證療程的數量與總量,這是提高膏方效果的前提條件。膏方屬於「藥物」範疇,可以衝開水喝,也可直接食用。而我們所推薦的夾在麵包、饅頭中間食用的方法已受到歡迎。膏滋藥一般每天服兩次,早、晚各服一次。數量因人而異,大多每次服一湯匙(15~30克)。

膏滋藥的副作用和忌口

通常,大多數人在服用膏滋藥期間出現的一些副作用不易被發現。因為膏滋藥成分複雜,影響因素過多,難以介定。一般說來,如遇感冒發熱或傷食腹瀉等應暫停服用膏滋藥。

傳統講究對服膏滋藥期間的忌口很多,但有些帶有十分明顯的隨意性,多數還缺乏有力依據。只能向處方醫生咨詢。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