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正骨推拿療法

傷科、正骨推拿療法包括王子平醫師的傷科推拿法、劉紹南的傷科十七法、黃樂山教授的正骨推拿法、葛長海老醫師的中醫正骨手法、扳法推拿和傷科背法等六種療法。這些療法皆適於臨床傷骨科治療。然而它們各自具有自己的治療特點。傷骨推拿法的特點有:手法與練功相結合;推拿按摩與正骨相結合;手法中重視經穴,注意點、面、線相結合;在軟組織手法中強調:理順經絡、舒筋活血;注意手法力度;手法時要求心明手巧與「寸功」;強調剛柔相濟,以柔克剛;推拿正骨醫生要強調練功;強調中西結合,重視解剖生理等知識;贊成「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的觀點等。傷科十七法的特點有:使用獨特的「一指禪」傷科推拿整骨法;強調手法用力機巧,會其標節,理正錯骨等。正復位並固定,上述症狀即可得到緩解或消除。如由於長期慢性勞損引起的患部血供不足,神經營養失調,從而造成長期慢性疼痛不適,這時如能給以適當的手法治療,可使症狀得到改善,有的甚至可以消除。中醫傷骨推拿手法就是使異位的骨折、關節、肌肉等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置從而達到改善症狀、治療疾病的目的。如背法對脊柱新產生的牽、伸、上下震動旋轉和左右搖動等動作,可使本來紊亂的脊柱小關節的功能恢復如常。

二、傷科、正骨推拿療法的作用手法

1.傷骨推拿法手法矯正性旋轉搖晃、搖、拔伸、捺正、背、托、斜、扳腿、按壓踩喬等。

2.傷科十七法(一指禪傷科推拿整骨法) 旋臂抬舉法、對肩法、旋後屈肘法、縮頸牽臂法、足抵上臂法、屈肘牽拔法、纏肘法、雙手扣腕法、拔指法、屈髖牽引法、疊膝法、扳踝法、扳頸法、拔頸法、屈膝雙提踩伸腰法、抬腿屈腰法、三人牽腰理脊法等。

3.正骨推拿法正骨八法一手摸心會、離拽分骨、旋轉捺正、交錯捏合、推拉提按、屈伸折頂、抖順扣擠、理肢順筋;推拿十二法一捏、彈、按、壓、揉(捏揉、按揉)、點、推、疏、搖、牽、搬、盤等。

4.中醫正骨手法摸、理、牽、折、旋、搖、扳、拿、擠、合、分、捏筋、拍打等十三種。

5.扳法推拿扳、搖等。

6.傷科背法背。

具體操作方法(著重介紹傷科十七法、正骨八法,其它方法操作從略)介紹如下:

1.傷科十七法

(1)旋臂抬舉法:病人取坐位,醫生位於病人側後方,從其患肢腋下插入醫生的同側臂,利用醫生的肱肘和前臂來帶動病人患肢,並做被動的由其前方旋上抬舉活動,而且逐漸增加其舉臂的高度。與此同時,醫生另一手於病人肩部傷處推拿施術,並借推拿施術的力量固定關節和軀幹,制約旋上抬舉時的力量,使之適度,以免遣成暴力,該法適用於肩關節粘連或肩關節及肩周軟組織損傷等疾患。

(2)對肩法;病人取坐位,醫生位於患肢的側前或側後方,並甩同側手緊握患肢肘關節(肱髁部),自對側肩(健側)進行間歇性推送,使患肢手指盡力探觸健側肩峰及肩背至最大限度活動範圍。醫生另一手為患臂疼痛部位進行手法推拿操作。該法適用於肩關節粘連或肩關節、肩周軟組織損傷等疾患。

(3)旋後屈肘法:病人取坐位,醫生位於患肢的前側方,將相對的前臂插入患肢腋下,繼而握其患肢腕上部,使其被動旋內向後展伸並屈肘。同時囑病人盡力旋背後與伸屈肘相結合,將患者肩關節部作固定制約,並於其疼痛點施以推、捏等結合手法。該法適用於肩關節粘連或肩關節、肩周軟組織損傷等疾患。

(4)縮頸牽臂法:病人取坐位,術者位於患肢之側前方,將患者手腕置於術者相對肩頸部,術者利用縮頸聳肩的動作夾住其腕;並使患臂做被動的向外牽拔搖動。醫生一手放於患臂肱部,穩固護肘關節;一手放於其肩部以固定肩關節及體軀,並施以相反的牽拔之力,同時間歇做推、拿捏等手法。或者將病人患臂平伸,掌心向上,放於醫生相對的肘彎部,醫生利用肘之旋曲使前臂或掌根扣緊患肢或上臂,做向外牽拔搖動作及外展內收等活動;醫生另一手在其患肩疼痛部位施以按、推等手法。該法適用於肩關節粘連或肩關節、肩周軟組織損傷等疾患。

(5)足抵上臂法:病人仰臥,醫生在其患側取平坐位,以其足抵其患肩腋下,用力上抵,兩手分別握其患肢腕部和肘部,做由外展位逐漸內收的牽拔,然後借其肩部肌群的收縮力量,使其脫位或錯移的肩關節復位。復位時術者抵其腋下的足跟,可抵制腋下肩周肌群的收縮力,並感覺復位時肱骨頭的滑動,可作為其復位的參考。該法用於肩關節脫位或錯移。

(6)屈肘牽撥法:病人坐位,助手一人位於患者健側,將兩手經其胸前及後背伸入其患肢腋部,並握緊肱骨中部做固定。醫生以與病人相對之手緊握其患肘尺橈部,向術者懷中牽拔,並制約牽拔的力量;另一手緊握其患肢腋上部,用力做與上法同向之牽拔,並逐漸拉直患肘;當患肘逐漸被拉直時,緊握患肘的醫生之手,予錯移之骨或屈拘之肘前窩施以推復之力,完成脫位肘關節之復位或撕破關節的粘連。此法亦可術者一人施行。病人取仰臥位,醫生以足抵其患肢腋下,餘下施手法及步驟皆同於上法。該種手法適用於肘關節脫位及肘關節粘連等。

(7)纏肘法:病人取坐位或立位,患肢垂放。醫生一手有力而靈活地握住患肢腕上部,另一手拇指輕輕按放於橈骨頭部,其餘四指穩托患肘部,同時術者用握腕之手托患者前臂做緩緩的前臂旋外之屈肘纏繞動作,當壓放於錯位之橈骨頭部的拇指指下感覺橈骨頭之滾動,有時可聽到程度不同的一聲微響,脫位之橈骨即復位。該法適用於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或用於成人肘關節疾患。

(8)雙手扣腕法:醫生雙食、中指環托患腕掌部,指由上扣於患腕掌背面,並位於掌骨末端固定其指,醫生雙手拇指經手背上而壓於患腕錯移之骨上,隨著牽拔其腕部做掌屈或掌背伸活動之際,正復錯移之骨。該法適用於腕部骨位錯移及腕部軟組織損傷。

(9)拔指法:醫生以食、中、無名指緊握病人傷指,小指等叉開扣緊患者傷背部末端,拇指頂於傷脫部,趁牽拔之力,使錯移之掌指關節頂復。該法適用於掌指關節及指關節錯移。

(10)屈髖牽伸法:病人取仰臥位,醫生位其患側,以腹部頂壓其患肢膝部位,作屈膝、屈髖的內收、外展等頂壓牽伸活動,同時用手抵其髖關節相應部位(如腹股溝處),施以按壓、頂、點、推、拿等手法。該法適用於髓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

(11)疊膝法:病人取俯臥位,醫生位其患側,一手握其患肢踝部,做被動屈膝(防止患者因疼痛旋轉肢體),另一手掌或拳墊於膝部膕窩內撐拔關節,或以拇指施推、捏、按等手法於膝之內、外側的傷部筋肌,在屈疊膝的過程中配合治療。該法適用於膝關節周圍韌帶等軟組織損傷。

(12)扳踝法:一手執其踝部,做背伸、屈、內翻或外翻活動,另一手拇指於傷部施以按、壓、推、點等手法,並在關節被動活動時正復關節的錯移。該法適用於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損傷。

(13)扳頸法:病人取坐位,醫生跪立或站立其後,一掌壓病人頭頂(左向扳時右掌壓於頭頂,右向扳時則相反),向前後左右進行扳動;術者另一手手病人頸後隨扳動用拇指按壓、推捏其頸之傷部,其餘四指併攏扣頸,以保護椎關節和制約扳頸力量,使之適度。該法適用於頸椎關節錯移、頸椎增殖及周圍軟組織損傷。

(14)拔頸法:病人取坐位,醫生半跪於其側,以膝及身軀緊靠病人,固定其軀體,防止病人活動。醫生一臂沿病人下頜後屈時,囑病人閉嘴合齒,將其頜圍攏做穩力升拔(其力不可旋扭和驟然突升),醫生另一手在頸部固定,並以推、按、點等手法配合施術。或病人取壘位,術者站其後,並提屈一腿,壓病人肩部以固定,術者兩手交叉托住病人下頜,做穩力升拔,每升拔一次即換壓病人對肩一次,使頸關節均衡升拔。或病人取俯臥位,醫生以兩足抵其兩肩,手交合扣其頜下,向外牽拔。此法適合於重病不能坐位者。拔頸法適用頸部挫傷、頸椎小關節紊亂或嵌頓及增殖性頸椎炎、頸僵硬等症。

(15)屈膝雙提踩伸腰法:病人取俯臥位,術者位其一側,面背病人,屈一膝壓放於病人腰部,以固定身軀和制約伸腰之程度,然後,雙手挽握病人踝上部,提踩屈病人雙膝,使其腰後曲,做背向之提拉牽伸,使其錯扭之關節得以復位。施術可根據臨床需要,或提拉一側,或兩側輪換提拉,或坐於患者腰部同時提拉。該法適用於腰部、腰骶、臀部等損傷。

(16)抬腿屈腰法:此法分兩步施術,1病人取仰臥位,兩下肢展伸。病人抬起患者一腿,使其足跟放壓於術者肩部,然後雙手交叉緊扣於其膝部,以防壓膝後左右旋扭,同時醫生前伸對側的腿,以足背抵病人髖下,固定其體位,然後向前扛抬患腿,病人腰、腰骶即被牽引,關節、痛筋即被升拔。2醫生將患腿抬到病人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後,醫生以同側手從肩上取下其足,握其踝上,做踝屈膝之擠壓,用對肩手壓於病人下肢上,再突然向外拽伸其腿,可連拽二、三次。該法適用於腰部、腰骶、臀部等損傷。

(17)三人牽腰理脊法:病人俯臥位,雙臂前伸盤置額前。助手一人,位於病人頭上部,兩手插其腋下扣緊,配合下部牽引時向上牽拔,助手另一人,坐於病人兩膝之間,將其小腿夾持在腹股兩側,雙手各托握其膝,向上略抬,並向後下牽拉,著力需穩平,使脊柱關節得以升拔。醫生以手(指)法施於患部,以正復脫損,視臨床需要,亦可與側屈牽拽配合。

2.正骨八法

(1)手摸心會:利用手的觸感,判斷骨折的部位、成角、移位和軟組織損傷的情況,再輔以x線片,即可考慮骨折復位的方法和機能。

(2)離拽分骨:「拽之離而復合」是整復骨折和脫位的首要步驟。離拽就是由助手在骨折兩端、沿骨幹軸線行對抗牽引,以克服肌肉的張力,矯正骨折的重迭移位或成角畸形,以及骨折斷端的相互嵌插,為骨折對位創造條件。

(3)旋轉捺正:在牽引下,徐徐轉動骨折遠段,以矯正骨折的旋轉畸形。

(4)交錯捏合:用拇指及其餘各指捏定骨折兩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