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架馬車拉動中醫藥傳承創新

當前,中醫藥事業處在歷史最好的發展時期,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健康意識的增強、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國際社會對於中醫藥的認識變化為中醫藥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對於中醫藥行業來說,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在中醫藥政策環境、社會環境、財政支持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的情況下,中醫藥的繼承不足、創新不夠的問題如何解決好,中醫藥行業如何在國際社會上保住自己的話語權、主導權等問題不可迴避。

「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認為,繼承與創新是中醫藥發展兩個始終不能偏離的主線,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動力,必須傳中有創,創植根於傳,傳承與創新共舉,才能促進中醫藥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在開展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同時,廣泛開展名醫名家傳承項目、傳承博士後工作、大力推進中青年名中醫遴選。通過上述「四架馬車」,開展中醫藥傳承工作,培養青年名中醫,通過形式多樣的師承教育,為中醫藥創新尋找源泉,探索了多條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繼承創新之路。

  師承教育:探索中醫藥傳承的捷徑

名師根據學生個人素質因材施教,通過朝夕臨診,耳濡目染,口傳心授,啟蒙解惑,指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觀察,體驗感受,增強悟性,提高理論水平和臨床能力。只有通過這個過程,學生才可以逐步領會和較快掌握,少走彎路。應該說,名師指導縮短了中醫藥人才的成長週期,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近些年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實施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過程中,老師細心指導、學生刻苦學習,師生間的教學相長已成就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一段段佳話。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原思通研究員,任師承工作指導老師時已年過七旬,雖然身體狀況欠佳,卻仍經常到實驗室,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2007年秋,他身患重病,到實驗室帶教已非常困難,按照傳承工作計劃,此時應當進行中藥炮製經驗傳承,而進行中藥炮製經驗傳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面對這種情況,繼承人王祝舉和中藥所其他的學生採用老師「點評」的方法學習。

王祝舉根據老師的講授,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中藥,先實驗室進行炮製實際操作,將其攝製成視頻資料帶到老師家裡請其點評,然後,王祝舉再針對老師所指出的不足返回實驗室再次對該藥進行炮製,並攝制視頻資料,再次請老師觀看和點評,直到該藥炮製合格為止。

就這樣,王祝舉等人要反覆多次炮製一味藥才能達到老師的要求。讓王祝舉頗為難忘的是丹皮炭的炮製,經過3次才合格,雄黃的炮製,經過4次才合格,經過反覆的學習,王祝舉對常見的有代表性的20餘味藥材進行了炮製,克服了重重困難,製成了有原思通點評的中藥炮製視頻資料。

無獨有偶,西苑醫院高蕊醫生在師承工作中跟隨該院魏子孝主任醫師學習期間也付出了極大努力。其關注魏子孝的臨診思路特點,學習「抓主證,辨標本,再辨證論治,確立基礎方,然後進行加減的臨證思路」,「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中西醫治療優勢互補的臨證思路」,提高了臨床辨證用藥的準確性和效率。同時,針對魏子孝的學術傳承及流派、用藥特色、用藥習慣、工作習慣和特點進行了細緻研究,為學生學習和繼承老中醫的經驗留下了更全面詳細的資料。西苑醫院劉靜醫生在跟師李書良主任醫師學習期間,撰寫了11萬字的跟師典型病案,4萬字的讀書筆記,4萬字的心得體會,3萬字的月記,7萬字的出師報告,先後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篇,在臨床中,其中藥使用率超過90%。

在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中,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望京醫院、眼科醫院、中藥研究所、針灸研究所6家單位參加,共有指導老師21名,通過上述方法,該院39名繼承人均取得了優異成績。

  名醫名家傳承項目:拓展創新領域

「繼承是創新的源泉,是創新的起點。傳承的特點不僅僅是抄方,而是總結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學術思想,同時運用現代數據挖掘等技術,找到一個名醫名家傳承的路徑,通過名醫名家的傳承,找到新的創新點,屠呦呦教授從《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獲取靈感,發明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新方法,一舉奪得拉斯克獎。沒有繼承,創新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劉保延表示。

為貫徹落實《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推進中醫藥科技繼承與創新」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做好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等的整理和傳承工作」,全面系統整理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特色經驗,促進青年中醫的培養和中醫藥學術理論昇華,中國中醫科學院於2012年起組織實施了第一批「名醫名家傳承」項目,進一步擴大師承範圍。

作為歷史悠久的國家級中醫藥科研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從建院之日起,就彙集了眾多全國知名的中醫藥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積澱和學術積累,該院享譽海內外的專家遍佈科研、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人數之多也堪稱全國之最。這些專家在各自的專業和學術領域潛心鑽研,多有創見,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中醫藥理論與實踐,成為中醫藥理論現代應用和發展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推動了中醫藥學術進步。

如今,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年事已高,甚至個別老專家已經離世,而其寶貴的學術精華尚未得到系統整理,其學術傳承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北京市相繼啟動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北京市薪火傳承3+3工程」及名老中醫師承等相關工作,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名老中醫藥專家尚未納入傳承範圍。圍繞繼承、挖掘研究名醫名家的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培養造就新一代中醫藥人才、提高中醫藥服務水平,推動中醫學術進步和理論創新成為總體目標。

通過充分調研、統籌規劃、制定指南、網上申報等程序,該院將收集到的118位名老中醫、名老專家及其傳承人情況彙集成冊,在此基礎上統籌規劃。通過二級審核、遴選上報、專家把關等程序,共有47項課題最終進入名醫名家傳承項目。

據瞭解,「名醫名家傳承項目」屬於研究型繼承,重點進行名老中醫特殊辨證方法、特色療法、特效方藥的臨床評價研究、名老中醫診療思路研究、傳承方法研究、經驗傳承的延續研究。是從科研視角、用科研方法總結名老中醫經驗。研究人員從研究視角審視既往的經驗,並加以分析提煉,不僅學習名老中醫一方一藥、一術一法,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理解其深刻的內涵,把握名老中醫臨證思維方法,可以在臨床實踐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該院邀請知名專家開展學術交流,保障項目實施進度。目前已邀請美國華盛頓大學藍光國教授講授「臨床試驗設計的新思路與新方法」,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方積乾教授講解「觀察性臨床研究設計與分析」開拓科研思路和方法。

「中國中醫科學院名醫名家傳承項目是我院傳承與創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傳承教育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創新模式,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有益補充。通過分批實施、規範管理的傳承項目實施,將使我院名醫名家的學術經驗得到更大範圍、更大廣度地傳承,使由現代中醫藥教育模式下的青年中醫得到學術經驗、臨證能力、成才發展得到較好的提升。」劉保延說。

  傳承博士後工作:打造創新型中醫人才

為探索中醫藥行業博士後工作的特點,發揮博士後制度在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的作用,創新博士後培養機制,培養優秀中醫藥臨床人才。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支持下,中國中醫科學院在總結10餘年博士後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開展了以繼承著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為主要目的、探尋創新突破點的傳承博士後工作。

與前5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不同的是,傳承博士後工作是在傳承著名中醫藥專家臨床經驗基礎上,著重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的凝練與創新,力爭在新藥研發和新技術上取得創新。

「我們希望通過傳承博士後工作,一批年輕人能夠學習全國的名家思想、學術經驗,進而為創新找到新的切入點,」劉保延說。

隨後,中國中醫科學院下發了《關於推薦著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的通知》,全院共有25位中醫藥專家為第一批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繼而選拔了一批具有博士學位的專業人才進站開展中醫藥傳承工作,截至2008年10月,該院第一批以傳承研究為特點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共21名已辦理進站手續。

「我們試圖採取理論研究、學術訪談、實踐經驗的整理與再實踐研究等形式開展工作,在研究內容上力求全面、系統地研究合作導師長期積累形成的學術思想與實踐經驗,提出本人研究的成果,完成對合作導師學術經驗傳承研究工作任務,實現在較高水平上傳承發展、培養新一代名醫的目的。」博士後管理辦公室主任蘇慶民表示。

「傳承博士後在傳承方式、傳承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的整理挖掘等方面明顯優於以往師帶徒的傳承方式與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國醫大師路志正、資深研究員余瀛鰲等評審專家對11名傳承博士後出站報告給予高度評價。

近幾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對該院開展傳承博士後工作,在工作方式、考核、基金資助、進出站工作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相關部門親自參與了博士後的考核工作,對傳承博士後取得的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領導認為,開展以著名中醫藥專家為合作導師、體現師承特點的博士後研究工作,是我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新突破。

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協調委員會領導評價認為,將博士後制度與我國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相結合,是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