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何以破癥堅積聚

《神農本草經》首言麻黃「破癥堅積聚」,其後諸家本草對此功效少有提及,並且高等中醫院校五版教材《中藥學》在附錄《本經》麻黃條文時唯獨刪除了這一句。蓋因其功效特殊,且臨床應用又有辛溫耗氣,峻汗傷陰之弊,故而提及較少。直至明代陳實功《外科證治全生集》制「陽和湯」一方,大倡其用,才逐漸為臨床醫家所重視。本方溫陽散寒,補血通滯,治療一切陰疽、流注、貼骨疽、鶴膝風等證。後世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取本方麻黃配熟地之意,用於治療癥瘕積聚等證,療效頗彰。方中麻黃一物,一方面能開發腠理,發越陽氣,宣散肌表血絡寒凝鬱結,一方面能消積化瘀,深入癥積,破陰祛疽。實乃治療癥瘕積聚之良藥。

《靈樞·百病始生》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於血相摶,則合併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此言積之所生,但已包括癥瘕積聚形成之理。癥瘕積聚的形成大多因為感受外邪,循毫毛而入腠理血絡,凝滯津液,壅遏血液,而致「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血液瘀結,留而不散,津血合併凝聚,遂致「積皆成矣」。然究其發病之臟腑,當以肺為主。《靈樞·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潮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氣鬱,皆屬於肺」一旦風寒之邪外侵肌表毛腠,肺氣鬱,宣發肅降功能失職,無以潮動百脈之血,百脈應當包括經脈合絡脈。經脈絡脈之血無氣以動,遲滯不行,加上寒邪凝泣,遂成寒瘀阻遏之勢,壅於在表之皮毛血絡或滯於四髒血絡,日久而成癥積瘕聚。

《靈樞·百病始生》曰:「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靈樞·五變》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作,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癥瘕積聚之發,多有陽氣內虛在先,陽氣不足,更易感受寒邪。《靈樞·本髒》曰:「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也」寒邪外侵太陽膀胱腠理毛絡,內通三焦,下達腎臟,閉阻腎陽上煦之路,耗損腎中真陽。此亦即《傷寒論》中太少兩感之機理。《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寒閉腎陽,陽氣不能溫煦推動一身血絡,而致諸絡引急,同時肺氣潮動諸絡氣血失職,故而癥堅積聚成矣。

麻黃「破癥堅積聚」功用,針對其形成機理,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宣肺氣;二通血脈;三振腎陽;四散寒凝。麻黃味辛性溫,入肺要藥,開宣肺氣,通達郁,而使肺氣得以舒展,潮動百脈之血,無使壅滯為瘀。經曰:皮毛者,肺之合也。同時籍其輕揚宣肺達表之功,驅散肌表毛腠寒邪,誠如《日華子本草》所言「調血脈,開毛孔皮膚」。《本草崇原》言:「植麻黃之地,冬不積雪,能從至陰而達陽氣於上,至陰者,盛水也,陽氣者,太陽也。」麻黃能夠入腎,宣通腎中寒閉,發散外侵之寒,同時振奮腎陽,通達三焦,開發腠理,且其中空似絡,入於絡脈,活血通滯,解散寒凝,調暢血脈。如此肺腎陽氣得以交通,天地之陽氣交感,表裡三焦寒凝血瘀散去,血絡暢達。麻黃之用,正如徐靈胎《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所言:「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凡藥力所不能到之處,此能無微不至。」「以其迅捷之性,溫通陽氣,氣通瘀散,則其病可去」。

麻黃用於「破癥堅積聚」,劑量宜大。臨證防其量大發汗耗氣傷陰,可以配伍熟地使用,誠如前人所言「麻黃得熟地則通絡而不發表」。余國俊先生認為麻黃煮沸40分鐘以上,即使用至100克,亦不會發汗,何來大汗亡陽之慮,大劑量麻黃經久煎之後,其發汗解表之功蕩然無存,而通絡活血之力分毫無損。況且仲景《傷寒論》亦有麻黃用至90克,取效甚捷。另外麻黃「破癥堅積聚」,服藥時間比較長,但是只需配伍得當,亦無妨礙。田淑霄治療子宮肌瘤、乳腺增生等屬於中醫「癥瘕積聚」病證時,即喜用麻黃配伍熟地,長期服藥,效佳。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