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的中醫治療

登革熱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臨床表現為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酸痛、皮疹、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等。是東南亞地區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一、傳染源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日至發病後3日內傳染性最強。少數患者在熱退後第3日還可從血液中分離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鳥類和狗等動物體內可檢測到登革病毒抗體,可能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從而有可能成為本病的傳染源。

二、傳播媒介

蚊蟲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其中伊蚊是傳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種,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

三、易感性

在新流行區各年齡組均易感但以青壯年發病者居多。

臨床表現

潛伏期2~15日,平均為6日左右。

一、登革熱

1、發熱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呈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病時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後痛等全身症狀。可有感覺過敏、噁心、嘔吐、腹痛、食慾差、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狀。顏面和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皮膚潮紅。發熱期可出現相對緩脈。

2、皮疹於發病後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幹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於面部,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也有在發熱最後1日或在熱退後,於腳、腿背後、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

3、出血於發病後5~8日,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等。

4、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

5、其他可有肝腫大。病後患者常感虛弱無力,完全恢復常需數周。重型登革熱於病程第3~5日,出現頭痛、噁心、嘔吐、意識障礙,呈腦膜腦炎表現或有些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發展迅速,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二、登革出血熱

1、休克一般發生於病程第2~5日,持續12~24小時,患者煩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皮膚出現花紋,體溫下降,呼吸快而不規則,脈搏微弱,脈壓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偶有昏迷。若不及時搶救,4~10小時死亡。

2、出血:出血傾向嚴重,有鼻出血、皮膚出現血大批淤斑,嘔血、便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

檢查

一、常規檢查

1、周圍血象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起病時即有減少,至出疹期尤為明顯;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也見降低,並有明顯核左移現象,有異常淋巴細胞,退熱後1周血象恢復正常。

2、尿常規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有時有管型。

二、病毒分離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種於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分離病毒後須經特異性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加以鑒定。

三、血清免疫學檢查

用ELISA檢測患者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有助於登革熱的早期明確診斷。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檢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為明確診斷依據。

四、反轉錄「RT-PCR」檢測

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於病毒分離,可用於早期快速診斷及血清型鑒定,但技術要求較高,其特異性和可重複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五、其他

在登革出血熱病例中尚可出現血液濃縮,出、凝血時間延長,血清谷草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電解質失調,血白蛋白降低,代謝性酸中毒等。各種凝血因子輕度降低,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原降解物輕至中度增加。

本病是由於感受「暑熱疫癘」之病邪,當人體正氣內虛,不能抗邪時便會得病,或先感受暑濕病邪,後為秋冬時令之邪所誘發。

「暑熱疫癘」之病邪有它的特點:一是有明顯的季節性;二是起病急驟,傳變迅速。本病的全過程同其他溫病有由表入裡,有衛、氣、營、血的共同規律。但由於病邪比較猛烈,一般衛分症狀剛出現很快便傳入氣分,甚至氣血兩燔,或熱毒充斥裡外而呈表裡俱熱。臨床所見很多病例微惡寒或不惡寒就出現高熱。

暑熱挾濕或伏邪內發,臨床出現惡寒、發熱、身痛、無汗、心煩、口乾不渴的病例也不少。因濕遏衛分,邪正交爭而出現惡寒、發熱、身骨疼痛、身重乏力等衛分表症。病至氣分,因濕郁成熱或濕熱郁爭而見身熱汗出,口渴而不喜飲;濕阻中焦則嘔惡納呆;濕熱火化迫血妄行則鼻衄、衄血、子宮出血等,熱降心包則出現神昏譫語甚至昏迷。

總之,對本病的分析須著重於「暑」、「濕」兩方面,注意「暑濕疫癘」為患,取其伏暑、暑溫、瘟疫之病名,按衛、氣、營、血進行辨證施治。

辨證論治

1、邪遏衛氣(登革熱輕型):

主證:發熱惡寒,無汗或少汗,頭身疼痛,顏面潮紅,肢倦乏力,口微渴,舌尖紅赤,苔黃或白,脈浮數。

治法:清暑化濕,透表解肌。

方藥:清暑化濕湯:藿香12克,蘇葉12克,薄荷12克,桑葉12克,雙花20克,連翹20克,滑石20克,竹葉12克,黃芩12克,黃柏12克,澤瀉12克,蒼朮10克,薏苡仁20克,扁豆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藿香丸、清胃丸口服。

2、邪阻膜原(典型登革熱):

主證:寒戰高熱,繼則但熱不寒,頭重痛,面紅目赤,肢體重楚,脘悶納呆,或嘔吐,腹滿脹痛,腹瀉或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白厚膩,脈濡數。

治法:疏利透邪,避穢化濁。

方藥:疏利化濁湯。雙花30克,連翹30克,菊花12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黃芩12克,黃柏12克,滑石20克,石膏30克,葛根30克,大腹皮12克,蘇梗12克,半夏12克,枳殼12克,厚樸12克,甘草6克,水煎服。五福丸、楓蓼丸口服。

3、氣營(血)兩燔(登革出血熱):

主證:壯熱,頭痛如劈,週身肌肉關節疼痛,口渴,噁心嘔吐,煩躁不安,甚或昏譫,肌膚斑疹,或吐血、便血、衄血,尿血,舌紅絳,苔黃,脈數。

治法:清氣涼營,洩熱解毒。

方藥:涼營解毒湯。生地30克,丹皮15克,茅根30克,寒水石20克,紫石英20克,水牛角30克,羚羊粉1克,珠黃散1克,雙花30克,連翹30克,菊花12克,血余炭12克,地榆炭20克,藕節炭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清開靈、血寧丸口服。

4、正氣暴脫(登革出血熱休克綜合征):

主證:身熱驟降,面色蒼白,大汗不止,四肢濕冷,煩亂不安,神昏譫語,斑疹出血,血壓下降,脈微欲絕。

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方藥:生脈湯。人參20克,附子30克,肉桂12克,小茴香12克,吳茱萸12克,薑黃12克,黃芪60克,牡蠣30克,龍骨30克,五味子15克,麥冬15克,炙甘草12克,水煎服。生脈丸、參茯丸口服。

(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曹元成)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