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修成中醫「樂之者」

有人說:「興趣是成功的嚮導!」孔子早有論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是愛好,有興趣,「樂」是以學為樂,是最高的學習境界。樂此不疲,任何艱苦環境都不會影響其孜孜以求的毅力與決心,古今中外成大家者多曾有過這種經歷。

由此可見,當今在中醫傳承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應努力使青年中醫成為學習與實踐的「好之者」,甚至達到「樂之者」的理想狀態。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老師的責任是要為他們搭建一座橋,推開一扇窗,讓他們找到學中醫的快樂與自信,獲得患者的認同與鼓勵,親眼看見中醫藥的療效與價值,在正確的價值觀中,品味中醫的質感與魅力。

怎樣努力去成為中醫學的「樂之者」?

在讀書中培養樂趣:中醫學是從中華文化這塊沃土上成長起來的一朵奇葩。中醫之花要開得燦爛奪目,國學經典之書應該首先閱讀。《論語》首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及「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未若貧而樂。」(《論語·學而》)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突出的「悅」、「樂」二字,體現了華夏傳統的精神核心,那就是「樂感文化」。相比西方的「罪感文化」、日本的「恥感文化」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通過讀書,引導人們實現終生的成長快樂。(李澤厚《論語今讀》)

筆者在帶教的實踐中,是以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為引導的,通過這本書,上溯《易》、《論語》、《老》、《莊》,再學《中庸》、諸子百家等,從而初步瞭解傳統文化的概況,建立傳統的思維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讀得懂《內經》等中醫典籍,體悟書中微言大義,把讀書作為一種享受,變「苦讀」為「樂讀」。

同時,通過讀書可以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練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科學精神,成為品學兼優、人格完善的醫者。

在臨證中獲得樂趣:不少年輕中醫,他們的志趣被西醫學的「便」與「利」所吸引,要想把他們從歧路上拖回來,只有靠中醫藥獨特的「療效」,從療效中獲得信心,培養志趣。在跟師臨證中,對那些疑難久病,特別經西醫診治乏效的患者,帶教者應認真對待,精心辨治,往往一個成功的病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激勵醫者終生。

帶教者在臨證時,要尤其注重思想的傳、幫、帶,思想重於具體的方藥,因為沒有思想的指導,所謂經方、秘方,很難用得靈驗,更難舉一反三。當學生把老師的方法帶到他自己的臨床上,並出現意外療效時,必然會獲得極大的樂趣與享受。

在總結中發現樂趣:帶教過程中,需要經常寫小結,更要在總結中磨練寫作能力。老師應注意從讀書筆記、醫案按語、臨床實錄等作業中發現學術亮點,特別是那些不被傳統重視的,甚至是前人沒有涉及的臨床問題,很可能就是一個有意義的值得探討的選題和研究方向,通過它或許可以寫一篇論文,申報一個科研項目,甚至可以寫一本書。在帶領學生分析、詮釋、質疑、論證的過程中,逐步提出立新、創新的觀點。這種學術方向的形成,往往就是學生的熱情和動力的起點,幫助學生在為攻克某一難題而努力中獲得無與倫比的快樂。

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樂趣: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作為師父要在學習和生活中全方位地關心學生,構建平等、輕鬆、愉快的師徒關係。筆者認為,名義上是師徒,生活與學術上應該是弟兄與朋友,「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老師不能太過嚴肅,當今的青年中醫,生活成本比較高,各方面壓力大,應時刻關心學生,幫助他們解除各方面的後顧之憂,使其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