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運六氣解讀厥陰病

對《傷寒論》厥陰病,歷來爭論頗多,有千古疑案之稱,今天說說我們的看法。

  厥陰的生理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厥陰之上,風氣主之。」或云:「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厥陰為標,風氣為本。可知厥陰是以風為本氣。肝系統的生理是主春溫而生陽氣,厥陰的一切生理功能都來自於陽氣的生發。《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初生之陽主升,陽生則陰長,而柔筋養神。既養心神,又養筋脈。

1、釋厥陰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什麼是「兩陰交盡」呢?請看後面《傷寒論》六經病欲解時圖。

由圖中可以看出,厥陰是在太陰、少陰兩陰之盡,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厥陰為「兩陰交盡」。厥陰病欲解時起於太陰欲解亥子丑三時的終點丑時,丑時正是大寒節地道陽氣來復之時。這個陽氣來復的時候,也是太陰髒寒欲解的時候,少陽春生陽氣也連於太陰丑時,就是說厥陰、少陽都與太陰脾土有密切關係。關於厥陰陽氣來復與坤脾的關係,醫家錢天來已經注意到,他說:「太少兩陰交盡之經,為陰極陽回之處,草木得陽氣而勾萌於至陰坤土之中。」所以《素問·陰陽類論》說:「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素問·陽陰別論》中說:「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肝膽生陽衰微,陽不生陰不長,故「喉咽乾燥」。一陰為厥陰,厥陰從中氣少陽,如果厥陰不能順接陰陽,不能從少陽生化,陽氣斷絕,陰氣就會上克心火,陽不生陰不長,上下失調而失常規,不知出入升降,使得脾土髒寒,故云「病在脾土」。

亥子丑寒極三時,是太陰所主,不是少陰所主,故陰盡陽生的厥陰生於太陰,不生於少陰。由此可知,厥陰的本義就是講兩陰交盡而地道陽氣來復,這樣陰陽氣就順接了,所以說厥陰主陽氣。如果陰陽氣不順接,陽氣不恢復,太陰髒寒不退,因為脾主四肢手足,就要發生手足厥冷了。所以厥熱、厥冷是厥陰應有的病症。

2、釋風

風性為陽,大家都非常熟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又說:「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這就是說,風是陽氣之別名,就是厥陰主陽氣,陽氣生於春,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東方生風」,張志聰註:「風乃東方春生之氣」。東方是日出的地方,即陽氣生的地方,象徵溫和。這和厥陰的本義也是一致的。

如此看來,《內經》反覆強調的「風為百病之始」、「風為百病之長」,就是陽氣為百病之根源了,因為陽氣的功能是固護衛外的,「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內經》說「凡十一髒取決於膽」,就是取決於這個春陽之氣。沒有了這個陽氣,就不能生萬物,萬物生長靠太陽,就要內亂五臟,稱作肝為五臟之賊。

厥陰的病理

厥陰的一切病理都來自於陽氣變化,由生理可以逆推病理。厥陰從中氣少陽相火,陽春肝木生太陽夏熱心火,這是生理。傷寒傳至厥陰,陽氣受傷,這是病理。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所謂「逆春氣」,是指春應溫而不溫,反為寒也,使厥陰少陽生陽之氣虛衰而肝氣不治。《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至此就可以知道厥陰病本證了,一是本氣風火太過為病,二是厥陰標氣不及為病,三是陰陽不相順接為病。

厥陰病共56條,而首言「傷寒」的條文就有24條,有厥字者共34條,其寒厥者有30條,講的都是寒傷陽氣,可知這類病占厥陰病的主導地位。厥陰陽氣不復而太陰髒寒,多脾胃病、寒濕病及心火內郁病,其次多下利、嘔噦及水濕病。不僅胃氣上逆出現嘔噦呃逆,風火逆上也會出現嘔噦呃逆。誰說厥陰病雜亂無章?是其不明理罷了。厥陰應春,以春溫生為其生理特點,逆之則不生。逆溫生者為寒涼之氣,所以總以寒涼為災害,亡陽證必在厥陰。

  厥陰之為病

第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我們認為,「厥陰之為病」是講本氣風為病,就是厥陰陽氣為病。吳坤安說「此皆厥陰之自病之熱證,並非傷寒傳經之熱邪」,「六經主病,仲景非專為傷寒立言,如厥陰所述氣沖、吐蛔等症,乃厥陰風木自病,不拘傷寒雜症」。厥陰本氣風為陽邪,從中氣少陽為相火,故雲厥陰太過本氣自病為熱證,陳修園說:「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中見少陽,是厥陰以風為本,以陰寒為標,而火熱在中也。」故《內經》云「平以辛涼」。

風火為病,則「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下虛寒「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所以,326條「厥陰之為病」是講「風火」同氣為病,屬於厥陰風火實證。本條的眼目全在「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八字上,心為肝木之子,風火上擾,母病及子,故見「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說:「厥陰司天,春分地氣上升,人身陽氣上舉,風乃陽之化氣,陰衰於下,無以制伏,上愈熱,斯下愈寒。」巢氏病源在概括說:「陽並於上則上熱,陰並於下則下冷。」下冷脾胃有寒,故「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這種厥陰風木太過實證的上熱下寒,治用辛寒鹹寒,輕者則用白虎湯,甚則用《金匱要略》風引湯。

《金匱要略》風引湯:除熱、癱癇。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原註: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疭,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於內,治以辛涼;火淫於內,治以鹹冷」的原則,方名「風引」,有引風火下行之意,方中石膏、寒水石、牡蠣辛鹹寒而治風火,所謂「除熱」也。癱、癇病位都在頭腦。「上愈熱,斯下愈寒」,風木必克脾土,故必甘溫以溫中下,所以用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龍骨、牡蠣甘溫石藥填脾土,鎮肝風,結合石膏、寒水石、牡蠣引風火下行。風火炎上則下虛寒,故用乾薑、桂枝溫下驅寒。風火炎上乘肺,肺失宣降而大小便不通,故用大黃、滑石、甘草通之,下竅一通則風火降矣。牡蠣軟堅化痰。大黃合牡蠣,活血祛瘀,軟堅化痰,痰瘀同治,因為「血不利則為水」,痰能致瘀,瘀能致痰,痰瘀相關,互為因果。本方通治風火旺盛所致風、火、痰、瘀、虛。取葦在於宣肺,「煮三沸」取氣走上也。臨床運用隨證加減,效如桴鼓。

烏梅丸證

第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髒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附子六兩(炮,去皮),當歸四兩,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所謂「傷寒」,指寒邪已傳厥陰,「生陽」被傷,故「脈微而厥」。「七八日」不愈,是病在太陽、陽明,即為陽病在表,寒氣燥氣為邪,故「膚冷」,膚字最著眼,突出寒在表。不僅「膚冷」,而且因為「生陽」被傷,少陽相火不生脾土,而導致「髒寒」,這就是本條的病機。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氣失應……民病中清,胠脅痛,少腹痛,腸嗚、溏洩……白露早降,收殺氣行,寒雨害物,蟲食甘黃,脾土受邪。」

此雖是論述髒厥和蛔厥的辨治,但本條之眼目在「此為髒寒」四字,與太陰篇的「髒寒」是一個意思,在厥陰病稱作「髒厥」,為「四逆輩」證。所謂「髒厥」,是因「髒寒」導致的厥冷,故「髒厥」脈微。髒厥脈微,表示陽氣已衰而致寒厥,厥逆程度嚴重,可冷過肘膝,甚至通體都冷,因厥陰肝陽衰不能養心神而致煩躁不安,無暫寧時。甚至神迷嗜臥,呈現寒厥危候。髒厥是指太陰髒寒至極而厥,既不是指肝,也不是指腎,因為厥的手足逆冷屬於脾寒。

所謂「蛔厥」,也是因為 「髒寒」(胃腸皆屬於脾土),蛔蟲沒有藏處所致。「髒寒」是陰極陽衰證,陽衰不能溫外,故見「膚冷」。所以治療這種厥陰病,當以治療「髒寒」回陽為第一要義,故烏梅丸以酸溫的烏梅和辛熱藥乾薑、附子、桂枝、細辛、川椒為主,酸溫以補肝體,辛熱回陽,輔以苦寒的黃連、黃柏治心火,佐以人參、當歸補氣血。

古今《傷寒論》注家多把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當作烏梅丸的主證,並非如此,第326 條厥陰之為病的上熱下寒是厥陰風火實證,眼目全在「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八字上;第338條烏梅丸證的上熱下寒是厥陰肝陽虛證,眼目在「此為髒寒」四字上,不可同日而語。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